周弘,周弘讲师,周弘联系方式,周弘培训师-【讲师网】
周弘 2019年度中国200强讲师
赏识教育首倡者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周弘:赏识你的孩子
2016-01-20 120718
赏识你的孩子 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情 周弘 代序 赏识的学问 余心言 周弘同志的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孩子成长的潜力有多大,怎样发现这些潜力,怎样把这些潜力释放出来?他以他的实践从一个角度做了回答:从赏识入手。 赏识自己的孩子,看好自己的孩子,似乎是为人父母的本能。所谓“儿子是自己的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自己种的花草,怎么看着都觉得美,因为这里有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 一位心理学家到一所中学做调查,他让学生每人说出自己的优点。想不到谁也说不出。这位心理学家以为孩子是不好意思说。再三启发动员,孩子们还是说不出。当然孩子不可能没有优点。心理学家换了一种做法,让同学们互相说他人的优点,果然说出了不少条,问被说的同学,大体上也能得到认可。为什么他们自己说不出呢?这位心理学家找同学个别了解,他们说,平常听见父母说的话净是:“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你看某某的孩子那一点多好!”“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还有一些更难听的话。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听到过父母说孩子有什么优点。在一片责怪、不满之之声中,久而久之,孩子也想不到有什么优点了。 一般来说,父母没有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对孩子的指责、不满主要是从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而又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开始的。 人各有长短,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可能有某些方面短处,也必然有某些地方的长处。要把所有的长处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是不切实际的,做不到的。即使是长处的那一点,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也总有可能有人更胜一筹,永远绝对的世界冠军、世界纪录也是不存在的。可是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人人都想“出人头地”,别的人怎么办?他们也想“出人头地”结果还是同别人差不多。在中国的传说中,龙生九子,九子也各有不同的形象和能力。有的能呼风,有的能唤雨,有的力大无比。有的食量惊人。如果对这九个龙子各以它们不具备的本领要求它们,责怪它们,而不发挥它们的特长,这九个龙子也都不能成材,何况我们的家长们多数自己也还不是“龙“。 现在大家重视教育,这是好现象。但是人们对教育有种种误解,其中之一就是以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出被教育者的不是,就是不断的敲打。所谓“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不得了”,其实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在大自然中,人同其动物相比,没有马跑得快;没有鸟的翅膀,不能高飞;没有鱼的鳃,难以持久潜水自由游泳;负重能力不如蚂蚁;皮厚不如牛,嗅觉不如狗;视觉不如猫;爪牙之利更不如虎豹豺狼,弱点可谓多矣。如果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天天自责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认定自己是最劣等的生物,人早就完蛋了。所幸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就不是这样做的。人发挥了自己制造工具的能力,从而发展了思维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群的能力,终于成万物之灵,成为主宰地球的主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会责怪牡丹为什么不香,梅花为什么不如牡丹花朵大,葡萄藤上为什么不挂西瓜,荷花为什么不能长在陆地山冈,而是各尽其天性,发展它们的长处,于是才有这万紫千红的世界,百花争妍,美味纷呈。惟独轮到看自己孩子,总觉得他处不如人,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期望值过于单一,要求每一朵花都开成牡丹,自然多数的化朵都成为不合格产品。再有就是期望值过高,要求达到目标的速度过快。小草不能成为参天大树,大树也难以速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只能扼杀正常生长的生机,从而往往断送可能达到的辉煌。 周弘的不幸在于他的女儿聋哑。周弘的成功在于他不言放弃,而是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前进,克服一切困难地前进,不断地为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加油。他把这个方法推广到教育其孩子,也同样取得了成功。 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勿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但是分寸应当适度,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尤其是不可只讲这一个片面。孩子的成长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身上缺点和弱点的克服,只有调动和依靠孩子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而且克服缺点和弱点的目的正是为了发扬长处和优点。忘记了这个目标,孩子就会感到一无是处,失去前进的信心,结果是缺点和错误也难以得到克服。 实际生活是十分复杂的。有些缺点和错误之中往往包含有合理的内核。有时长处和优点,可能暂时未能得到正确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要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细心地加以体察。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目标不可能达到,或者孩子自认为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自信,从而失去努力的动力。所以,赏识孩子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为孩子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而且要善于将目标分解为分阶段性的可实现的目标,以保持孩子的自信力。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加以鼓励,加一强化。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障碍的强大动力。人生的道路充满着各种艰难险阻,“不如事常八九”。应当帮助孩子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人才的成长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是人生又应当是快乐的,不能以吃苦为目的。片面强调苦读、苦学、苦干,不容易为孩子接受,更不可能有持续努力的动力。重要的是孩子从每一步前进中感到克服困难的愉悦,收获的愉悦,达到新境界的愉悦,战胜自我的愉悦。奋斗本身就是其乐无穷。有了这样的感受,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各种艰难困苦就都不在话下了,就都会成为“玉汝于成”的条件。能够笑迎困难,笑迎挑战,含笑去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点,自然能够勇往直前地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普通的凡人,不是神仙,也不可能超凡入圣。其实所谓的圣人也不过都是凡人,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比较杰出的成就而已。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赏识,可以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使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扼杀,从而达到一般情况下似乎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但是绝不是无限夸大孩子的潜力,为孩子设置“超凡入圣”的目标,更不是为了让孩子付出太苦太累的代价来给家长的脸上增光。因此,赏识也应当恰如其分,有多少说多少。更要注意到,在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的同时,让他看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愿望,让他来不及骄傲。我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我们顺其自然,让这些“材”长得好,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够发挥的一份作用,他在社会上就会有自己应该占有的一席地位。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融入到社会整体的努力之中去,就会汇成历史前进的浩浩荡荡洪流,人类幸福就会与日俱增,这是确定无疑的。 引言 学会赏识 当今中国,应试教育的重压使人世间最美好的教育渐渐地远离了生命、远离了生活、远离了时代、远离了大自然…… 学校本应该是知识的海洋,学校生活应使孩子的眼神越来越有智慧之光,而现实的学校生活却往往导致: 不少孩子上学后,亮晶晶的眼睛反而变得暗淡无光了; 不少上学前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竟连一个为什么也问不出来了; 上学前个个都有“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上学后却往往被“坏孩子”的自我感觉替代了。 求知本是人世界最大的欢乐,多数上学后的孩子却感到学习是一种无尽的苦难。 结果是,在独生子女本应享受最美好的童年的岁月里,却演绎着一幕幕人间悲剧。浙江金华的徐力弑母事件仅是一例典型的例子罢了。 有没有一种让所有孩子像追蝴蝶一般,如痴如醉、留连忘返的教育方法呢? 有!这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 更有趣的是,它是所有家长本来就有,却未曾发现,都本能地使用过,却又无意中遗忘了的教育方法。 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个家长曾经是追蝴蝶教育的大师,每个孩子都有着一段如诗如画般的追蝴蝶的成长经历。 我——一个普通聋哑童的父亲,就是发现这种教育方法后把我那三岁半时还一个字不会说,震耳雷声都听不见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中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并用这种方法,在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早慧聋童。更令人鼓舞的是,把这种方法引入健全儿童的教育实践后,让许许多多所谓“差生”、“后进生”的命运产生了飞跃的变化。 经过18年的生命体验,我们已把追蝴蝶的教育方法提升为赏识教育,它是基本理念是: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做法却往往不同。 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家长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许多家长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地理环境变化时,农民知道要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观念呢? 当今中国,经济改革形势一年一个样,而家长的教育观念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样,如何培养出面对21世纪激烈竞争的新型人才吗? 时代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已显得刻不容缓。心灵饱受创伤、在分数线上苦苦挣扎的孩子多么渴望父母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 与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每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蕴藏着在每个幼小的生命中。 不会开发每个孩子的巨大潜能,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和人类自身的遗憾。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护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 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 科学成才观,不是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而是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充实和难忘的童年。 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心灵舒展的孩子必然会欢乐而轻松地飞,心灵压抑的孩子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 没有赏识教育就没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命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 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 这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 这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 这是让所有孩子欢乐成长的教育。 这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说到这里,许多家长大概已渴望知道这种“追蝴蝶”式的教育方法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家长都曾经拥有,应该如何运用等问题了吧? 此时,在我――一位普通父亲心路的花草丛中翩翩起舞,分享生命成长的无限欢乐。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是我女儿童年却是条坎坷不平、充满磨难的人生之路。 我曾对朋友说过,哪怕一把火把我家烧得精光,只要能让我抱着会说话的女儿,只要女儿喊我一声爸爸,我就心满意足。 第一章 面对生命,讲述一个故事 1.残酷的诊断书 周婷婷生于1980年6月29日,迎接她的世界是有形无声的半个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世界却死一般地沉寂。婷婷的耳聋是先天性的,一岁半时因发烧打了针庆大霉素,犹如雪上加霜,导致双耳全聋。 当时我站在女儿的背后,无论怎么大声呼喊:“婷婷,婷婷。”喉咙喊哑了,双手拍红了,她都没有任何反应。为了治疗,我背着女儿到处寻医找药,都说是不治之症。 最后抱着一丝希望,来到上海一家著名的耳科医院,病历我至今还保留着,上面写着:脑电图检查显示:双耳全聋。一个上午检查的另外十几个孩子都有一点残余听力,惟有婷婷双耳全聋。 “有什么办法可能治疗?”我想从一缕温暖的阳光中得到一丝安慰。 “没有办法” 医生斩钉截铁地回答,黑暗吞没了一丝光亮。 “针灸行不行?”我不想放弃。 “只会增加无谓的痛苦” “我女儿的出路在哪里?” “双耳全聋的孩子在全世界都属康复禁区,她今后惟一的出路只能是上聋哑学校!” 我感到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溃了,天昏地暗。 医生的讲话像一道无情的利剑,把我们这个年轻的家庭逼到绝望的悬崖边。 天地茫茫,路在何方! 没有灵魂支撑的天空寂静无声,失望锉平了我敏锐的心灵,在上苍面前我低下了头。由于做父母的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女儿3岁前的时光是在孤独和泪水中泡大的。 2.“哑巴”白雪公主 当时,幼儿园里别的孩子嬉笑欢闹,婷婷却无法与他们交流,只能一个人默默在一边,看着小朋友玩,一心盼望着爸爸早点来接她。在接送女儿时,许多孩子只要看到我这个心事重重的爸爸,都会一个声地喊道: “小哑巴的爸爸来了。”!这八个字像冬天里呼啸的寒风一样刺耳尖锐,令我心如刀割。 女儿小时候长的漂亮,幼儿园教师给她起了个美丽动听的绰号――“白雪公主”,但加了一个令人酸的定语――“哑巴白雪公主”。我想呐喊,但微弱的声音淹没在世俗的空气中。 幼时婷婷因为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很自卑,在幼儿园里想小便也不会表达,憋不住时就尿在裤子上。春夏秋的季节比较温暖,一到寒冬腊月,我上班时忧心如焚,担惊受怕,挂念着可怜的女儿。下班后我冲刺似地奔出厂门。接到女儿的每一个动作:先摸女儿的裤子,如果湿了,我的心也湿了。 骑车带她回家的路上,我泪如泉涌,寒风吹在女儿蜷曲哆嗦的身上,仿佛万箭穿心。 记得有一次我在擦眼泪,女儿不小心从车上掉下来,头栽地,满身泥,哇哇地哭声引来路人的侧目观望。路人哪里知道我们的真实情况,一围过来嘲笑我这个糊涂愚钝的父亲。 当时,悲伤、孤独、无助、羞愧交织在一起,不知是什么滋味,仿佛掉进冰窖,没有依靠,没有温暖。 回家后,我脱掉女儿的衣服,把她浑身上下洗干净,没有暖气,就用我的身体给也取暖。辛酸的眼泪一滴一滴掉在女儿娇嫩的小脸上,女儿用一双无比困惑的眼睛看着爸爸。 人生之苦,莫过于看不到一丝希望。无尽的苦难把婷婷妈妈的身体也拖垮了,长期病倒在床上。于是,异常沉重的担子压在我一个肩上,精疲力竭的我在苦苦寻找着精神支柱。 3.渴望女儿喊“爸爸” 我曾经对我最要好的朋友说,哪怕一把大火把我的家烧的精光,只要女儿喊我一声爸爸,我就心满意足了。 夜晚睡不着觉时,我就坐在女儿床边,默默地欣赏着女儿美丽动人的小脸。看着看着,脑海里就浮现出婷婷化成嫦娥奔向寂寞无声的月球,她想返回到充满生命力的蔚蓝色的地球,想感受风的呼唤、鸟的呢喃、树的喧哗,但没有回应……月球虽美,却浮在太空中。好不能踏大地生活,被抛入另一个世界,孤寂、凄凉无声世界会陪伴她一辈子!我怎么能接受这样的现实? 所以,我经常做的梦是女儿张开小口喊我“爸爸,爸爸”,“婷婷,婷婷”我热烈地回应着,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然后紧紧地和女儿拥抱在一起…… 我知道梦不是真的,但我希望能长一些,因为在梦里我流下欢乐的眼泪。虚幻有时会化解冷酷现实的压力。 4.我要做中国的“大岛茂” 就在我走投无路、山穷水尽之际,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本日本电视连续剧《血凝》。幸子因患不治之症离开人世,但她不是痛苦而是含笑离开人间,圆满地走完了人生之路。她的父亲大岛茂坚强而勇敢面对考验,对女儿付出了无尽的父爱。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我抱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边看边流泪,渐渐地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在涌动,在凝聚,在升腾。幸子的父亲大岛茂付出了感天动地的爱。我想女儿失去了听力,可我珍惜女儿的生命,生命是可贵的,最美好的,世上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吗?我发誓要用自己沸腾的父爱,为婷婷打开有声世界的路!即使不能成功,女儿长大后也不会抱怨我――这个为她历经磨难的爸爸。 5.这不是泪,是水 从此我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 路很长很长…… 记得有一次,在为女儿寻医找药的路上,大雨滂沱,寒风呼啸。我肩背着虚弱的女儿,手提着沉重的行李,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每一步都异常沉重、艰难,脸上流下的连自己都分不清是汗水、雨水还是泪水?身后的脚印,仿佛记载着人生的悲状。 从婷婷三岁开始,我带着女儿定期到上海一家部队医院治疗,用针炙电疗的方法试图让女儿复聪,在耳朵周围十几个最疼的穴位,如听灵、听宫、听会、耳门等扎了近万针。当十几枚银针扎进耳穴一寸多深时,难以忍受的剧痛使女儿在我怀里拼命挣扎,我不得不用双手紧紧箍住女儿的双臂。看到女儿痛苦的表情,我心如刀割。只有单腿跪地,以求乞苍天动容。 谁能救救我可怜的女儿,听障儿童的出路在何方? 一天临睡前,婷婷妈妈把女儿搂在怀里边用手比划边说: “婷婷,明天的针灸不能动!再动的话,针就扎不准,耳朵就治不好,那爸爸妈妈多着急啊。总这么心急,容易得病离开人世。那时,你一个人就要像三毛哥哥一样到处流浪,多可怜啊!” 婷婷听了这话,挣脱妈妈的怀抱,一头扑倒在床上,嚎啕大哭。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擦干眼泪: “爸爸妈妈,明天针炙我保证不哭。” 一个孩子的誓言能当真吗? 第二天奇迹出现了,轮到她扎针时,她把我推到一边,自已坐到椅子上。而以往都要我拉她半天,才肯坐上去,银针一根一根地扎进去,婷婷用手紧紧捂着嘴巴,屏住呼吸一动不动,惟见两行热泪簌簌地往下流。房间里静得听得见心跳,所有的人包括医生都被感动了。扎完针,她一头扑到我的怀里。 “爸爸,我有没有动?” “没有。” “我有没有哭?” “也没有。” “爸爸妈妈,那你们不会死了吧?” “不会。” “那这是什么?”她抹了一把眼泪。 “好孩子,这不是泪,这是水!”此刻我已是泪如雨下。 非凡的毅力没有让梦凋谢。 终于,女儿恢复了一点听力,与正常孩子相比,微不足道,而且这点听力无法持续,过段时间又逐渐消退,但在五年的针炙过程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耳朵虽未治好,无意中却让我找到了一个教育宝藏,女儿从此踏上了一条我们为她铺设的教育之路。 没想到命运变化的结果是:本应百分之百上聋哑学校的女儿上了普通小学,成了全国十佳少年;而我这个与教育毫不想干的老三届父亲却成了聋哑学校的校长。 第二章 十年一剑,踏出一条足迹 1.每一个发音都要千锤百炼 心中的源泉,眼里的泪水,泪水中闪烁着平凡人的期冀和渴望。自从女儿诞生以来,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婷婷成了生活的中心。我成天在失望中追求希望,在痛苦中追求快乐。婷婷那天真无邪的笑容曾化解了我心中无比的痛苦,清澈明亮的眼睛透出智慧和曙光。当她胖乎乎的小手在空中晃动飞舞时,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犹如呼吸一样实在。 生命的残缺,更衬托出生命的可爱。我经历的挫折、苦难、失望,在可爱幼稚、生机勃勃的生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我愿付出我的一切,为我的女儿! 女儿的启蒙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起步、追赶、超越。 在起步阶段我与其他聋儿家长一样,采取强化的办法,教女儿发音。说话是女儿的弱项,就弱补弱,何其艰难! 我们教她喊“爸爸、妈妈”,教了成千上万次,可婷婷还是只会嘴巴乱动。听到女儿喊爸爸的梦,让我苦等了许久。 当时婷婷奶奶的家住在火车站旁边,奶奶一见火车开过就教好发“O”。数不尽的列车南来北往,可从婷婷嘴里发出来的却还是“e”。 傍晚我从奶奶那儿接婷婷回家,骑着车我反反复复指着路灯,一路走一路在女儿耳朵边上喊“灯,灯……”,骑40分钟喊40分钟…… 茫然、沮丧、焦急盘踞在我心里。有了一点听力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婷婷终于会开口说话了。 女儿每发一个音,都极其艰难,要历经千锤百炼,正常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发了哥哥的“哥”字,女儿却苦练了近三年时光。 2.一声“饼干”带来智力曙光 当婷婷含混不清地说出“鼻子、嘴巴、耳朵”等最最基本的词时,早已错过了学习口语的最佳年龄段,并且已经习惯于使用手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样用手比划一个圈,早晨表示鸡蛋;中午表示饼干;晚上表示豆沙包。她不知道说话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要求。这样下去,她只能永远是个哑巴。 于是我们决定采用“食物刺激法”,也就是用不说话不给食物的方法来刺激她说话。 一天中午婷婷午睡后,习惯性用手比划一个圆,要吃饼干。奶奶就是不给她吃,抱着饼干筒坐在孙女的对面。 “饼干!婷婷说饼干。”奶奶想让婷婷开口。 婷婷就是不说,咿咿呀呀地抗议着。 “不说就不给吃。”奶奶固执地一遍遍重复着“饼干、饼干”。 于是,一老一小便“对抗”起来。 奶奶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遍……二遍……二十遍……三十遍……婷婷是欲哭无泪,奶奶是老泪纵横。奶奶多想把饼干递给可怜的孙女,可一想到好的将来,手又缩回去了。 整整对搞了四十分钟,婷婷的喉咙里终于发出了两个含混不清的音“布――单”。 石破天惊! 奶奶立即递给她一块饼干,婷婷的眼睛一亮,一连串地发出“布单,布单”。奶奶激动地把孙女搂在怀里,给了她一堆饼干。“眼睛一亮”在教育学上称为智力曙光,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开窍”了。 女儿终于开窍了,她朦胧地意识到了用口语交流的意义。 到此,女儿终于迈出了通向有声世界的第一步,犹如春天里破土的一株嫩芽。半年后,她由一个字不会说发展到了会说“阿姨再见”。 3.“母语完字法” 几年前我曾经想过,如果女儿哪一天喊我一声“爸爸”,我能高兴得满地打滚。如今,女儿不仅会喊爸爸,还能完整地说四个字的短句了,天下还有比这更让人高兴的事吗? 和她的过去纵向比较,我们全家欢欣鼓舞;但和同龄孩子作个横向比较,我们的心又悬在了半空。 同龄的健全孩子,不仅口齿清晰,而且能说会道,可以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了。我的女儿按照现在的速度,老牛拖慢车,何年何月才能赶上正常孩子啊?!如果就说话教说话,即使24小时不睡觉,女儿在口语上也只能永远是个弱者。 新的焦虑孕育着新的企盼。 我觉得有一双无形的手,推动我不断地向前。“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人有时就是不知足,总是在不停地为自己提升目标,而这社会的进步都缘于这种个体的提升。 因此,我领着女儿走入了教育的第二个阶段:追赶同龄小伙伴。 我从女儿明亮的眼睛中得到启发。口语不行,为什么不能先发展书面语言。 语言除了口语,还有书面语。我想女儿耳朵听不见,眼睛却看得见。因为医学上的代偿功能,聋人的眼睛往往特别敏锐。为什么不能用书面语与口语、说话与识字同步的方法来教育婷婷?于是我把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并称之为“母语玩字法”。 我的做法是:把对女儿说的话随时写在墙壁上、地上、纸上,甚至女儿的手心手背上,并且始终保持这样一种心态,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像春风吹过大地,永不回头。 我把女儿带到了大自然中,带到了生活中,对她感兴趣的事物,我把该说的话都写给女儿看。她笑我们就写“笑”,她哭我们就写“哭”。她看星星我们就写“星星”,她指月亮我们就写“月亮”。语言直接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且从来都不强迫女儿非得把那个字认会。也正是这种无为的状态,使得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每次带她出去玩,她和我的手心手背直至胳膊上,都是“披文戴字”。 记得有一次,婷婷母亲出差,我们去车站送行。火车起动时,婷婷喊着“妈妈,妈妈”,边跑边挥手,眼里闪着泪花,我不失时机地抓起好的小手,写下“依依不舍”四个字。这个成语会定格在她的潜意识中,一辈子也无法忘记。 为纠正女儿的发音,盛夏酷暑的天气里,我为女儿赶制了一套卡片正音词典,有一千四百多个词汇,每天都纠正她的发音,从而使女儿掌握了发音的规律,终于说出了一口别人能听得懂的普通话。 孩子的潜能真是大得惊人,六岁时,女儿已经认识了两千多个汉字,能读一般儿童读物。她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她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女儿终于在书面语言上成了强者,好以强者而不是弱者的姿态回归到了有声世界。 实践是我坚信,在生活中、在说话中“玩字”,每个孩子在学龄前都会像学说话一样轻松地学会阅读。 4.“大老虎”来了 女儿在玩字中,曾经发生过一个小故事。 一天早晨,我和婷婷的妈妈晨练回来。走到家门口,听见婷婷在屋子里哇哇大哭,我们大惊失色,匆忙掏钥匙开门,才发现忘带了。如何打开一个聋孩子的房门呢?喊叫,她听不见;砸门,又当心吓着她,不知所措时,想到了婷婷亮晶晶的眼睛。于是汉字改变尴尬局面。房门打后,一家三相拥而泣。后来,婷婷写了一篇《童年的回忆》的作文。 我五岁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天早上,我被噩梦惊醒了,起来东张西望,发现爸爸妈妈不见了,我又跑到别的房间去看,爸爸妈妈还是不在。我吓得哇哇大哭,边哭边喊:“爸爸,妈妈!”忽然觉有“咚咚咚”的敲门声,我以为大老虎在敲门,更加惊慌,哭得更厉害了,还一边哭一边喊:“大老虎来了!大老虎来了!”接着又发觉“哗啦”一声响(原来是爸爸把玻璃打碎了),我以为大老虎从门窗上窜了进来,吓得急忙躲进棉被里。我扒开一个小洞偷偷地看,发现大老虎没进来,就爬起来继续哭,哭得精疲力竭,泪流满面。这时,突然看墙边伸进一根竹竿,竹竿上挂着一张纸条,我以为大老虎衔着竹竿进来了,又仔细一看,纸条上有字。只见上面写着:“婷婷,外面不是大老虎,是你的爸爸妈妈。请你下床开门好吗?”我看后半信半疑,就悄悄地探头一看,果然是爷爷妈妈站在窗外。我急忙穿上妈妈的拖鞋,跑去开门,到门前一看,地上全是碎玻璃,就小心地去开了门。爸爸妈妈走进屋里,扑上来和我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大家都激动得哭了。但这时流下的不是酸楚的泪水而是欢乐的泪水。 在寂寞在无声和快乐的有声世界之间,连接着一根知识和文字缆绳,女儿顺着这根缆绳,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终于来到一个充满光明和欢乐的有声世界。 女儿在文字世界里,吸取着养分,发展着思维与想像力。方块字的神奇与奥秘,极大地开发了女儿的心智。 回顾对女儿的这段教育历程,至今仍令我有一种生命升华的激动。 5.父女命运变奏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间转瞬而去。命运变化的结果是――应该百分之百聋哑的婷婷,不仅没有上聋哑学校,而且进了普通小学,连跳两级,成为全国十佳少年。而我――一个老三届毕业生,工厂技术员,一个与特殊教育学校毫不相干的父亲,却调进南京聋哑学校当了副校长。父女命运产生戏剧性的变化! 因为我在教育上开窍了,对女儿刻骨铭心的爱使我经常思考女儿的教育问题。传统的家长制方法,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再加上应试教育空前残酷的竞争环境,我发现许多健全儿童已经给压得奄奄一息,喘不过气来。我双耳全聋的女儿用这种方法,肯定是死路一条!我绝对不愿意以牺牲我女儿童年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她的所谓成功。我多么希望女儿在成功的同时,有一个幸福、美好、欢乐、难忘的童年。 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 我想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充满人情味、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方法? 在浩瀚无边的丛林里,我仿佛在寻找传说中的蝴蝶。辛勤的汗水滴在茫茫的土地上,青山绿水伴随一颗痴迷的心。终于,在丛林里踏出一条足迹,看见了蝴蝶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 在爱的海洋里,在和女儿学习、游戏的天伦之乐中,我发现了赏识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方法,用这种神奇的教育方法,我把女儿由哑女培养成所谓的“神童”。教育女儿的传奇经历,令我激动,生命像火一样燃烧,后来我把这段教育历程概括成两句话:不幸跌了一跤,有幸捡了一宝。即不幸生了一个残疾女儿,有幸发现了一个教育宝藏。 大家肯定关心,是什么灵丹妙花让一个听障成为正常孩子也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童”?我讲了以后你们一定会恍然大悟。 哦,原来这是一种最神奇、也是最普通的方法,一种最新鲜、也是最古老的方法;是我们家长本来就、却没有发现,本来使用过、却无意中又遗忘的方法。 所以,我经常对家长讲“父母曾是教育家,捡回您遗忘的宝藏”。从你自己身上挖掘你曾拥有的宝藏,你的孩子一定会有欢乐、美好的明天。 学校应该是知识的海洋,而现实情况是上学后,一些孩子亮晶晶的眼睛反而变得暗淡无光了;不少上学前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却变得一个为什么也问不出来了;上学前“好孩子”的感觉也被“坏孩子”的感觉取代了! 求知本是人世界最大的欢乐,而许多学生感到是无限的苦难。但关键是能否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取而你之呢? 这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是每个家长本来就拥有、却没有发现,又都本能地使用过、但无意中又忘却了的教育方法。 第三章 无心插柳,发现一个宝藏 1.父母用爱心“摧残”孩子 经过起步和追赶阶段的实践,我对教育着迷了。迷到什么程度呢? 吃饭在想,走路在想,连睡觉都在想,一想到好的方法马上把它记下来。我思考着一个永恒的主题:怎么把学习变成玩?怎么使学习比玩更有吸引力? 因为孩子最爱玩! 每当我发现了一个好方法,取得成效后,随之而来的念头往往是尽快把它推翻,用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取代,往往学习效率能提高许多倍。在不断地寻觅、不断地实践、不断的推翻的过程中,我渐渐地萌发了一个念头,世界上有没有最好的方法? 命运青睐坚韧不拔的人。 一本毫不起眼的书改变了我的一生,也使女儿的教育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超越。 1987年我在上海买了一本极其普通的书,《幼儿才能开发》,仅6万字,6角钱,作者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 书的第一段话就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难以置信的震撼。它写道: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尽管在他们双亲无限爱心的摧残之下,仍然有些孩子成了材” 请注意作者用“摧残”两个字发人深省的字。联想到我们现在家庭教育仿佛是农民在盐碱地上种庄稼,尽管盐碱地的条件非常恶劣,但仍然有些庄稼不屈不挠地长出来了。不是盐碱地也她,而是长出来的庄稼生命力强,命硬,就是死不掉!就像电影《白毛女》女主角所说:“我不死,我要活!” 悲剧在于糊涂的家长还愚昧地站在家庭教育的盐碱地边,面对孩子抱怨,别人是人,你也是人,别人都长出来,你为什么长不出来! 家长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拔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黯然失色,亮丽的眼睛变得暗淡无光。 多湖辉的开场白写得太好了,他山之石,可能攻玉。我迫不及待地往下看。 书中写道:“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好比农民都知道改变土壤,把盐碱地改良为肥沃的土地,庄稼都能壮成长),那么所有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才。” 最后结论:“所以说,孩子能力的幼芽正是被他们的爷爷妈妈亲手掐掉的。” 书上的每一句话、每个字撞击着我的心灵。一股新鲜、清爽的气息沁入了我的心扉,我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看来孩子教育问题,做家长的上不要怪天,下不要怪地,既不要怪老师,也不要怪孩子,应该眼光向内,想想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2.与众不同的父亲 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一口气读了十几遍,全身的感觉像过电。这本书是介绍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的教育思想。铃木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大教育家?因为他小时候有一位与从不同的父亲。 铃木上小学时,日本的升学竞争激烈,所有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便铃木的爸爸对他的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要考60分就行了。 “60分怎么能行?”儿子不解地问。分数像座大山一样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 “60分怎么不行”爸爸反问道。 “60分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儿子,你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名夺利上。考第二名非要争第一名,考九十多分非要争一百分,一次一百分不够,非要次次一百分。儿子啊,儿子啊,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么,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吗?” 铃木父亲一语道破了求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儿子陡然觉得自轻如燕,兴奋起来了。但转念一想,不对,忍不住问道:“爸爸,这样学习就太轻松了,空闲时间做什么?” “你永远记住爸爸的话,其他时间用来博览群书,把求知的欢乐还给自己。 老爸的话深深地印在铃木的脑海里,铃木使劲地点了点头。 从此铃木就按照老爸的教导,在功课上花的时间不多,学习成绩中等。而读过的课外书是全班同学的十几倍。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他在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后,感觉到应该还要读天理:读每个生命――这本无字的天书,读大自然――这本无字的百科全书。 3.假如没有生命力,地球早已一片荒凉 大自然激发了他无穷的遐想,也给了他无尽的灵性。 有一天,他在风景如画的大自然中,发现一个亘古不变的现象。地球上有那么多的灾难:风灾、水灾、旱灾、地震、火山爆发,为什么世上万物总是显得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这究竟靠的是什么力量? 他在寻根求源,试图解开这谜团。 人的顿悟于瞬间。 大自然生生不息靠的不是就是生命的力量!假如没有生命力,我们的地球将会一荒凉。 从此,铃木的人生哲学发生了转变。衡量任何事能不能干好的关键,就是看它有没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事就是再弱小,也会强大起来,变成滚滚洪流。而缺乏生命力的事必然会逐渐衰弱,走向死亡。 4.孩子爱学习,不爱上学 几年后他回到日本教孩子学小提琴,真是不教不知道,一教吓一跳。他陷入思索,结果发现日本的学校教育出了大问题。 铃木发现了什么呢? 婴儿的眼睛总是充满了灵性,闪闪发亮,透着智慧的光芒。家长逢人便夸自己的孩子可能是天才、神童,这时家长眼里的孩子是天使。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孩子经常询问家长,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一口气能问很多个为什么,问得许多家长都吃不消了。 有位母亲说得好: “孩子,你问得太好了,太妙了,问得妈妈都不知道了。但是你不要难过,这个世界有一个叫学校的地方,那里可是知识海洋,你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学校找到答案。” 从此,儿子整天在求妈妈: “妈妈,我什么时候上学?妈妈,我什么时候上学?” 可怜儿子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终于长大到能上学了,便欢天喜地,在全家人的祝福中背着书包跨进小学大门。哪知不到两个月就回家求妈妈: “妈妈,我再也不想上学了,原来学习是这么痛苦的事,我提出的问题得不到解答,整天让我背书抄字。抄啊抄,抄不好就得罚啊罚,不是50遍,就是100遍,我的手指都磨出老茧了。抄了100遍后,原来认识的字都不认识了。” 铃木先生感到纳闷,学校应是知识的海洋,孩子在学校读书,眼睛应越来越充满智慧的光芒,而现实情况是上学后一些孩子亮晶晶的眼睛反而变得暗淡无光了,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连一个为什么也提不出来,上学前个个认为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上学后却往往被坏孩子的感觉所替代了。灿烂的夏之花没有在静美的秋天结果。问题出在哪里? 他用生命力的观念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认为症结在于日本当时教育缺少生命力,缺少人情味。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而日本的孩子感到的是无尽的苦难。要否认这种教育容易,关键是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取而代之。 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老同学,刚走到同学家门口,屋内传出朋友的训斥声,夹杂着拍桌子打板凳的响声,隐约听见孩子抽泣道:“我也不知道怎么了,本来会做题目,一到考试就会忘了。”铃木的手已伸到门铃上,听到孩子的话又缩回来了。心想来的不是时候,他转身想走,但老同学愤怒的话语一字一句地传到门外: “你还嘴硬,你还嘴硬,你看你嘴巴能说会道,怎么一到学习就傻眼了,犯死相了……” 这几句话像一盆水冲洗去镜子上的灰尘,让他苦思冥想的问题渐渐清晰地映在镜面上…… 成年人都知道口语是最难学的,为什么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口才这么好呢? 铃木认为这里面一定有无穷的奥秘,于是他找到一些学习糟糕但口才很好的孩子,问他们是怎么学的,孩子回答说: “不知道,好像是爸爸妈妈教的。” “你们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口才却这么好,你们是怎么教的,能不能介绍下经验?” 这些家长疑惑地我看看你,你看看我,憋到最后还是三个字“不知道” 铃木先生眼前一亮,无比高兴。看来教孩子学说话的方法太好了,好到家长都不知道了。于是他讲了一段充满哲理的话。 5.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捷 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捷,真理往往平凡得像阳光、空气和水。找不到的时候,觉得真理那么神秘,那么奥妙,那么高不可樊。一旦找到时,就会觉得真理是这么亲切,这么平凡,时时刻刻就在你的身旁。 就像海里的小鱼问一条老鱼,海在哪里?老鱼笑了,海不就在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这些都是海啊! 对生命来说最宝贵的恰恰是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身边,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毫不夸张地讲: 没有空气,十分钟生命就会消亡。 铃木发现教孩子学说话的方法是人世间最好的学习方法,他就是用教孩子学说话的方法,一年培养出七百名达到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提琴神童,全世界为之轰动。 我就是看到这本书开窍的。我想铃木能把所有正常的孩子,而不是超常的孩子培养成小提琴神童,我为什么不能把双耳全聋的哑女培养成神童呢? 前方的道路无比阔。此时此刻,婷婷还是原来的婷婷,没有变;可读过这本书后我对她的看法完全变了。过去认为双耳全聋的女儿长大后有饭吃,有衣穿,我这个做父亲的临终也能安然闭目了。现在我坚信宇宙的潜能既蕴藏在每个人的生命中,也一定会蕴藏在女儿的生命中。于是我决定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当作我的第一块试验田。 我教育女儿的奥秘是:女儿心灵舒展,学习就会欢乐而轻松。 我在享受和激动中教,女儿在欢乐和入迷中学,奇迹出现了。邓朴方先生称之为“爱和教育创造的人类战胜自我的奇迹”。 第四章 快乐成长,出现一个奇迹 1.海伦·凯勒“转世” 为唤起女儿生命中的无限潜能,我教育女儿的第一招是找感觉。我相信她是天才还不够,关键的是让她自己找到天才的感觉。 崔健唱过一首歌,我记得其中两句: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我的毛病是找不到感觉。 感觉对了,才会跟着感觉走,生命在好感觉中提升,才会越走越顺。 你有了天才的感觉,你会成为天才;你有了英雄的感觉,你会成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 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深深体验到给孩子塑造好孩子的感觉,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受铃木镇一的启发,为树立婷婷的自信,我首先塑造她天才的感觉。 怎么塑造呢? 除了平时不断地在她幼小的心灵播撒天才的种了外,有一个戏剧性的故事让女儿真正找到了天才的感觉。 美国19世纪有一位又盲又聋的女伟人――海伦·凯勒。六岁半一个字不会说,18岁会五国语言,全世界轰动。我对她的事迹很感兴趣。有一天我看《海伦·凯勒传》无意中发一海伦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我女儿的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看到这里我的脑子一闪,精神为之一振,天下竟有如此巧合的事!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箭一般地冲回家,兴奋地抓住婷婷。 “婷婷,太好了,天大的好消息被老爸发现了。我一直在纳闷,你为什么这么聪明,这么有灵性,原因终于找到了。搞了半天原来你是海伦的转世啊!” “怎么证明?”婷婷不解地问。 “你看你的生日跟海伦相差整整一百年,一天不差。” “真的吗?”婷婷瞪大了眼睛。 “白纸黑字,一天不差。”我把书递婷婷。 婷婷连忙凑过来,一看,有点失望。 “她是6月27日,我是6月29日,相差两天。” 我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据我了解,一天不差,海伦妈妈生她是顺产,你妈妈生你时难产,刚好耽误了两天。” 顿时,婷婷两颊飞红,两眼放光,仿佛海伦的血液在血管里奔腾,海伦的灵魂在脑海里游荡,感觉找到了! 许多年后,婷婷自己讲,海伦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小时候做事遇到困难时,就想象自己是海伦·凯勒。 2.“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为了保持婷婷的感觉,我抓住每个学习和生活的细节,让她时时体验到,她当时的行为就是天才的行为。 由于早期识字,女儿特别喜欢读书,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女儿是个听障孩子,比健全孩子更需要自信、更需要坚强为了强化她是天才的感觉,我在女儿的玻璃台板下,压了一张美国的《天才儿童行为表》,表上第一条就是看起书来废寝忘食。 我有意将女儿的行为与《行为表》联系起来。 每当女儿因看书而耽误了吃饭睡觉时,我并未将书没收,而是欣喜地把女儿拉到写字台前,无限激动地对女儿说: “婷婷啊,婷婷,你看,《天才儿童行为表》第一条写的是什么?看书时津津有味,忘记了吃饭睡觉,你第一条符合,你说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女儿眼睛一亮。 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女儿越来越坚信自己是个天才,她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婷婷的故事也许对许多家长有所启发。为什么现在有的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不好,许多家长百思不解,彻夜难眠。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找不到感觉。 什么感觉?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学习天才的感觉! 由于应试教育衡量孩子的标准只有一个,分数,最起码也是前三名。而第一名只有一个,绝大多数的孩子达不到,于是好孩子的感觉渐渐减弱了,甚至消失了。就是偶尔脱颖而出,也战战兢兢,担心万一掉下来怎么办。 我认为孩子与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比,比来比去把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比没了。这对孩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3.背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 为强化女儿天才的感觉,在婷婷八岁那年,我做了一个实验,对女儿,也对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 有一天,我郑重地问女儿: “你想不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会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的孩子?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别说残疾孩子,就是健全孩子也没有人会背!你敢不敢背?” 此时的婷婷已有了强烈的自信心,她很干脆地回答:“好!” 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可能24小时不吃饭不睡觉,经历千辛万苦,也未必能背得出。 而我就是用教孩子说话的方法,让女儿快乐,让女儿陶醉,让女儿狂欢,把她的潜意识充分调动起来。我把1000位编成一个惊险荒谬离奇的故事,她一天背100位,十天就背完了。刚天始时,背一次需要20分钟,到后来5分钟就够了。 背出小数点后一千位,创造了世界之最。 生命的潜能令人叹为观止,我激动地对女儿说: “太了不起了!婷婷,别人能做到的,你能做到;别人做一不到的,你也能做到,爸爸真是太高兴了!” 这件事还轰动了中国残联。残联主席邓朴方专门接见了我和女儿,给予高度评价,称此为“爱和教育创造的人类战胜自我的奇迹”。 4.太好了,只少数了两个 我教女儿的第二招是尝甜头,让女儿尝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失败的苦头。传统的观念认为,努力导致成功。而我认为往往是成功诱发动力。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积累小的成功才能化为大的胜利。怎么让孩子尝甜头呢? 记得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换了其他家长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错一题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题那就不可饶恕。 而我看到对的这道题,脑海里涌现出美国电影《师生情》里那位优秀的白人教师。他在给一名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地说: 孩子,教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 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教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 三个。 太好了,你简直太好了!一共就少数两个。 老师的鼓励象久旱的土地遇上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电影《师生情》这个片断,令我永生难忘,也给我莫大的启示。面对十道应用题,做错的题我没有打叉,做对的题打了大大的勾。而现在有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孩子做对的题目只打小小的勾。而现在有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孩子做对的题目只打小小的勾,生怕学生骄傲。做错的题目却打一个大大的叉,有时把纸都给戳穿了。 婷婷做对了一道题,我想到的是鼓励,想到的是小时候蹒跚学步,我欢欣鼓舞的情景;想到的是她第一次喊爸爸,我泪流满面的情景。于是,我满怀深情地对她说: “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 婷婷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 “爸爸,你小时候,会不会做?” “我肯定不会做,像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 婷婷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数学课程。 5.儿子成了凯旋的英雄 数学如此,作文呢? 我曾去过一个三口之家。 孩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前,作文本上只有几行字。爸爸、妈妈斜倚在沙发上,眉紧锁,脸上阴云密布。 孩子一会挠耳朵,一会抓抓头发。手里的笔握住又放下。 “写了几句?”爸爸终于打破沉默。 “七八句了,妈妈,下一句该写什么?”孩子忐忑不安地问。 “一个下午,就写了七八句,还有脸问下一句。”爸爸忍无可忍,提高了嗓门,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我连忙把做父母的拉到另一个房间。 “孩子的作文怎么样?”我关切地问他们。 “头发都烦白了,哪是他写作文,简直是我们在写作文。”做父亲的正在气头上,直摇头。 “你们平时怎么辅导?” “买《优秀作文选》给他看。”我注意到桌上《优秀作文选》参考书堆得老高。 “请问,看的效果怎么样?” “一本也没有看完,每次看都怒火中烧,气不打一处来。” “为什么?” “每次给儿子读《优秀作文选》进,刚开始心情蛮好,读着读着,一股无名之火就往上冒。最后总是忍不住对儿子说:‘人家是人,你也是人;人家一个脑袋,你也一个脑袋;人家能写那么好,你为什么写这么糟!’” 家长的心态似乎失衡了,眼睛都盯在孩子身上,为什么不能想想自己?我为孩子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忿忿不平。 “你自己能写这么好?”我不禁问道。 “我也写不出来。”男主人的进攻停止了,说话音调降下来了。 我继续乘胜追击。 “你也写不出来,硬要让孩子跳三尺高,你不是硬要破坏孩子的感觉吗?” 男主人一怔,心想难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他不愿把火引到自己身上,但又觉得我廛的话有道理,不禁问道: “那你说怎么教孩子写作文?” “和教孩子学说话原原理一样。孩子开口说话时,你们都是天才的赏识教育家,本能地把要求降到最低、最低。当孩子第一次能够说出喝水的意思愿时,哪怕只讲一个字‘水’,甚至‘水’都讲不清楚,讲成‘堆’时,你都会激动得忘乎所以。唉呀,不得了!我儿子会说水了,赶紧打电话告诉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七大姑八大姨听。 “一个‘堆’,传遍了整个家族;一个‘堆’,儿子成了凯旋归来的英雄,尝到了学说话的无限喜悦。所有的孩子不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学会了人世间最难学的口语吗?!” 父亲听得入神了,身子向前倾了倾,面部表情放松了些,拍着脑袋说:“对了,有道理,可是口语毕竟与书面语言不一样啊!” 男主人的疑惑还未完全消除,他想知道具体的方法。 “其实本质是相同的,假如你孩子学说话,第一次表示要喝水时,开口便说:‘爸爸,请给我喝一杯水,好吗?’你保证吓一跳,认为这孩子有毛病。为什么?因为那时孩子说一句完整的话是异常的,说一个字反而是正常的。” 男主人听得津津有味,眉开眼笑了。我继续剥茧抽丝。 “你的心态要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的状态,孩子的作文刚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写得好反而不太正常,再不好的作文里面总有几个通顺的句子吧。作文里头的好句子,难道不就是学说话的‘堆’字吗?” 我轻车熟路地讲述了婷婷的故事。 “女儿刚写作文时,我们都在作文的好句子下画出红色的波浪线,再好一点,双道波浪线。吃晚饭时,就让女儿读好句子给全家人听。她读得摇头晃脑,我们听得如痴如醉,然后热烈鼓掌。她读完后,我再发挥我朗读的优势,念得抑扬顿挫,富有美感,然后对女儿说:‘婷婷,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能想出这么好的句子,爸爸小的时候怎么就想不出来,能不能给爸爸介绍介绍经验?’” “她就介绍经验,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有好句子。最后,做梦都梦到好句子。好句子越来越多,作文就越来越好了。十岁时女儿就与我合写一本书《从哑女到神童》。婷婷六万字的科幻小说写得十分精彩,好多孩子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也要看。” 男主人完全被折服了,脸上已是晴空万里。他找到了通往彼岸的船,而以往他连码头在哪里都不知道。 6.“差远了”与“强多了” 通过上面婷婷的两则故事,但愿家长能走出家教的一种可怕误区。 当今中国,许多家长深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感到自己这一辈子被耽误了,不行了,就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强烈的补偿心理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时,这样抱怨孩子: “你啊,你啊!瞧你这副窝囊样,和老爸小时候比,可差远了。” 孩子静下心来盘算,不由泄气了,心想: “你们现在都不行了,我和你们小时候比还差远了,我将来不是全完了吗?” 而我在教育女儿时经常讲: “爸爸是了不起的爸爸,但和你小时候相比,可差远了。” 婷婷浑身是劲,对未来充满信心。 7.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孩子一旦出了问题,家长往往把责任怪在孩子身上:你怎么了?你又怎么了? 而我女儿出了问题,我总是反省自己;我怎么了?我又怎么了? 我认为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庄稼长势不好,我们从未看到哪位农民双手叉腰,怒不可遏地站在田边抱怨: “我起贪黑,披星戴月,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仁至义尽了吧!你们为什么长不高?!” 农民都懂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好时,我们为什么要一味指责孩子呢? 常有这样的情况,家长在辅导功课时,孩子遇到难题,家长就说:这么简单的题,你一定会做。 其本意是为激励孩子不怕困难,然而效果适得其反。孩子做出来是因为这道题太简单了;没有做出来,孩子会想,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难免更加自卑。 如果家长换一种说法,这道题是很难,但老爸想念你也许地能行。 成功了,孩子会想,瞧,我多棒!失败了,的确很难,也有台阶下。 家长还可以比较一下,“你一定要成才”与“我看你准能成才”,哪句话更适合孩子听呢? 8.“谁说了算”与“够朋友” 我坚信最重要的家教观念是家长和孩子人格平等。我和女儿之间绝对是朋友关系,而现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我常听一些家长边打孩子边说: “我倒要看看,到底谁说了算,到底谁说了算!” 真是怪了,孩子十几岁了,谁说了算的问题还未解决,好像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有位父亲形象地比喻,如今与孩子的关系好像是阶级斗争,我们松一松,阶级敌人就攻一攻。 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该永远象征着一种权威,若孩子胆敢向权威挑战,结局往往是一顿臭打。 “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家长总想维持在孩子面前的优越感。 一位母亲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 “父母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服也没用,你想拿石头砸天啊!” 一位父亲讲: “打别人的孩子不行,打自己的孩子却是‘官’的,(南京话意思是‘应该的’)。” 言下之意打子女仿佛是做父母的专利,这倒一点不假。大街上有人在打架时,人们会上前劝阻;如果换成父亲打儿子,大家便习以为常,无人过问。 我与女儿之间最频繁的口头禅是三个字:够朋友。按北方话说:哥儿们!记得小时候经常与婷婷开玩笑说:如果你是男孩的话,老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与你结拜兄弟。 一句话“够朋友”,任何矛盾都烟消云散。 一句话“够朋友”,远胜空洞的说教。 一句话“够朋友”,父母与孩子结成知己。 够朋友,是孩子的呼唤,是时代的呼唤,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必然。 正如黎巴嫩一位诗人所说:您的孩子并不是您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他们通过您来到人世,却不是您的化身,他们整天和你生活在一起,便并不属于你。 9.竖在拇指还是竖刀子 我身上其也肌肉不发达,惟有大拇指的肌肉很发达。 女儿从上到大,只要在我身边,我的大拇指总要在她眼前晃来晃去。我曾经对婷婷开玩笑说:“爸爸的大拇指总是这样翘着,早晚有一在要抽筋。” 不同的手指不同的含义。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用食指指着孩子的脑袋:你这个小傻瓜,咋这么笨啊? 我对女儿使用最多的手势是竖大拇指,在女儿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真行”,就是一道金色的阳光。 如今,在南京婷婷聋童学校里,每个老师都学会了对孩子竖大拇指,两三岁孩子学会的每一个动作就是竖大拇指,向同伴表达自己的爱。每位老师,给学生批作业的时候,总要划个神采飞扬的大拇指,赐予孩子力量。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长根本不会对孩子竖大拇指,结果大拇指的肌肉也随之萎缩了。 一次我在一所少年工读学校作完报告后,一位母亲满面羞愧地站在我身旁,泪痕还挂在脸上。 “周老师,你千万别走,听我说两句话心里话,好吗?” “怎么了?”我同情地问。 “如果早几年听您的报告,儿子就不会进工读学校了,我那时不知道翘大拇指。”母亲的眼泪已流出来了。 “你翘什么?”我追问道。 “为了让儿子专心做作业,我们哄吓诈骗什么招数都用过了,就是没办法。只有最后一招,儿子做作业时,我和他你亲轮流拿一把刀在他面前晃来晃去,以此为逼,哪知学习不但没有逼上去,反把儿子逼进了工读学校。现在真是悔恨交加。” 一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不同的动作效果却有天壤之别。 10.“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 十几年前,我从书上读到美国的一种自然教学法。只要是孩子乐意做的事,家长老师的评价永远是两句话: 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 太好了,只少数了两个; 太好了,只错了九道题; 太好了,只不过把水讲成了堆。 当时我百思不解,如今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为什么“太好了”的评价对孩子有着如此神奇的魅力呢? 其原因在于不管孩子表面上多么骄傲,内心都是脆弱的,弱小的生命常常担心自己不行。一个“太好了”,仿佛是春雷一声响,孩子吃了个定心丸,情感闸门一下全部打开。你接着乘虚而入――“除了不对的地方”,孩子就听得进去,容易接受。 此时孩子的生命处于一种舒展开放的状态。“太好了”,今天美好,明天更美好。生命在这种状态下茁状成长。 而现有些家长,就怕孩子翘尾巴。他们受文革的影响,喜欢空洞的说教。教育孩子时第一句话往往是:妈妈不得不承认,你的优点还是有一点点,但是…… 一个“但是”,后面便缺点,滔滔不绝,仿佛在介绍系列产品,潜台词就是“太糟了”,除了对的那一点点。孩子一听这种话,情感闸门全关。难怪孩子嫌父母唠叨,孩子此时的生命处于封闭状态,就像小乌龟一下把头缩了回去,刀枪不入。家长的千言万语只能他作耳旁风。 多少家庭教育的误区就是从这个不当的评价开始的。我的手边有一封家长来信。这位家长写道: “我以前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打骂是我的惟一手段,导致孩子离我越来越远,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听了你讲的十道题只对了一道题的例子后,对我触动很大,并照此去做,果然有效。 “前几天,我检查孩子的作业,发现五道题仅有一道题做对了,我又情不自禁地举手挥向孩子,突然,周弘教师关于‘抱怨只能使得孩子变得越来越坏’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于是,我放下手,立即转换话题。 “孩子啊,这道题很难呀,你竟能做出来,真不简单。我相信你以后四道题也能做出来。 “孩子在我信任的目光中,信心大增,很快做好了其余四道题。” 11.“考了多少分”与“心情好不好” 南京有的家长下班回家,见了孩子面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考了多少分?”考得好,“肯德基”,考不好“皮带炒肉丝”(即惩罚孩子)。 美国家长见到孩子第一面,常用语是:宝贝,今天有什么发明?于是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起,也许只是学会了一种搭积木的方法,也许只是知道了一种昆虫的名字,在大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事,在孩子的心目中却不亚于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聪明的美国家长在倾听中塑造了孩子对于创造的快感。 我见了女儿,第一句总是问好心情好不好,感觉怎么样。 如果女儿心情不好,说明她无形生命有结,我会千方百计地帮她解开。孩子有形生命划了一道口,会引来家长关注的目光,心痛得不得了,而孩子无形生命受伤的时候,家长更应该小心呵护。我始终让女儿觉得心里热乎乎、甜丝丝的。孩子的心结打开了,心灵舒展了,她就会欢乐而轻松地飞,否则就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 关注孩子的心情,孩子才会把你当做真正的好朋友。愿意和你分享欢乐,分担忧愁。 请看我在1989年10月31日写的“教子日记”: 再过几天就要其中考试了,了小婷婷突然悉眉苦脸地说:爸爸,说句心理话,我发现童年太没有意思了。 我一惊:为什么? 一天到晚考试,总是在分数上比高低,失去了欢乐,多悲伤。原来婷婷语文只考了75分,心里不好受。 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考不好的时候,我是怎样对待的呢? 晚饭后,我和女儿边散步边交谈。 婷婷,不要难过,你是个很了不起的孩子,爸爸非常喜欢你。你从当年的聋哑孩子到学会说话,上普小,又跳级,多少简单啊!不要总为75分而忧虑。婷婷,你过去不是最爱考试的吗?像打仗一样,多好玩啊! “现在总怕考不好,对不起爸爸、妈妈。”婷婷说。 我恍然大悟,这正是孩子忧伤的原因。孩子心里压力巨大,需要理解和宽容。我接着诚恳地说: “好朋友,今后不管遇到什么考试,如果考得好,爸爸为你欢呼:考不好,你难过,爸爸也为你分担忧伤,你的痛苦是不是马上减去一半啦!” 婷婷顿时喜形于色:“爸爸,你真是天下最好最好的爸爸。你这样够朋友,我还怕什么呢?” 接着,我就针对这张75分的试卷,与女儿共同探讨,如何考出好成绩。 再请看我在1989年10月6日写的“教子日记”: 今天女儿飞奔回家,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她语文考了全班第一名――94分,并激动地向我介绍她是怎样运用那些经验的。 听完后,我忍不住欢呼起来,并在“成功奇迹簿”上写道:上普小――跳级――自学――第一名!真是罕见的奇迹!最亲爱的女儿,你太伟大了,爸爸太佩服你了。你幸福吗?!自豪吗?! 婷婷看着看着,在我耳畔喃喃轻语道:“童年真是太美好了,我太喜爱考试了!” 12.“好消息”与“烦死了” 好奇是儿童最珍贵的感觉之一,失去好奇心的孩子就会对一切感到平淡而麻木。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生命充满激情。激发和唤起孩子好奇心是提高孩子兴趣的好方法。然而家庭经常出现的镜头是,父母正忙着烧菜做饭,孩子总是在面前问个不停: “爸爸,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妈妈,那是为什么?” 这时家长往往不耐烦,皱起眉头:“烦死了,去去去,大人忙小孩不要打岔!”把孩子的求知欲一破坏了。 当父母忙完家务来教育孩子时,孩子的疑问已经消失了。这时家长却来一番“激励”: “你看,隔壁的东东会背那么多古诗;楼上的莉莉已会加减连算;楼下的艳艳电子琴弹得多好,而你呢?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长大能有什么出息。” 孩子此时能有多少兴趣学习呢? 每个儿童的脑海中都有着无数个不断变化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在孩子感兴趣时,几分钟就能教会,而孩子毫无兴趣时,往往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也教不会。 为了使女儿天天生活在无限新奇、激动和喜悦之中,我又告诉女儿一个哲理:“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以唤起女儿对生命的热爱。 难怪婷婷常常充满深情地说: “爸爸妈妈,我多么感激你们生下了我,给了我最美好的生命。” 1987年初,我们乘轮般去上海,婷婷第一次坐轮船,好奇不已,在轮船上跑上跑下,嘴里不停地问为什么。 午饭后,我带婷婷到船尾观看长江景色,几百只江鸥在船尾飞翔盘旋,姿态万千,悠然自得。婷婷乐得手舞足蹈,我趁机让女儿仔细观察,把此情景画下来给爸爸看,女儿满口答应。 回去后,婷婷的创作激情就上来了,很快画了一幅《轮船江鸥图》。轮船画得一般,江鸥可画活了,姿态各异,用婷婷的话来说:有的江鸥在天上飞,有的江鸥在喝水,有的江鸥在捉鱼。 儿童那种强烈的兴趣所爆发出来的能量真令人惊讶不已。怎么抓住时机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怎么鼓励孩子的创作热情,是不是值得家长们认真反思一下呢? 13.跳一跳,够得着 一只苹果挂在孩子的顶上方,挂得太高时,孩子有没有信心摘?没有。因为拼命跳也够不着。 挂得太低,孩子有无兴趣?也没有。因为随手可拿到,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没有引力。 如果放在“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孩子有无信心和兴趣呢?肯定有。 女儿三年级的时候学珠算,首先要过的是打百子关。 女儿打算盘的速度是全班最慢的。每次打百子就提不起精神,找不到感觉。 怎么办? 孩子自己都觉得慢,这时候你再说她不行,她肯定会想:连爸爸妈妈都说我慢,看来我是真的不行了。我要让她找到算盘的感觉,让她相信自己才行。 我对女儿说:“爸爸相信你打算盘是绝对会快的。 “爸爸,为什么说我会快呢?”女儿不解地问。 “你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上幼儿园?” “没怎么上。” “对啊。别的孩子小时候都受过一系列的手工训练,而你没有受过训练,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你还慢。我们来做个试验,爸爸拿表给你看时间,爸爸不相信你会慢。” 女儿跃跃欲试。 为了保证女儿的成功。我把加到整十数的答案都写在旁边。婷婷打得很慢,可答案绝对是正确的。她每加十位,我就为她欢呼: “对了,又对了。” “爸爸,慢不慢?”女儿望着我的眼睛寻找信心。 我激动地说:“不得了,第一次就全对,我小时候练五六遍都没打对,还弄得满头大汗。” 女儿兴趣越来越高,本来最怕打百子的她现在却不愿停手。 “爸爸,我还要打,我还要打。” 第二天,动作快了;第三天,又前进了一步。就这样 动作越来越快。不到40天,居然从20多分钟发展到1分30秒打完。 许多人认为人的成功是从失败走向胜利,而我认为从胜利走向胜利,也是一条成功之路,尤其对孩子是如此。孩子在不断的成功中增强了信心,在愉快的情绪中动作自然加快了。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婷婷打百子,偶然也会打慢一次。若马上指责她,会破坏她的情绪。而手表掌握在我的手中。比如她明明超时了,我却真诚地撒了个谎: “早呢,请放心,来得及。”打完之后,如上一次是十三分钟,我就故作轻松地说:“十二分五十秒。” 女儿天真地说:“爸爸,我以为今天肯定不能达标了。” 我鼓励她:“你想一想,你认为绝对不行时,还提前了十秒,你感到行时,效果不更好了吗?!” 就这样女儿以最好的成绩通过了珠算考试。 我认为称职的家长应该给孩子不断地蓄电充电,孩子看见他们时仿佛看见一座大山,浑身充满力量。 著名足球明星贝利,篮球明星乔丹,初上赛场时,他们的父母起了很大的作用。每逢比赛,父母都坐在第一排,为自己的孩子欢呼助威,做热情的拉拉队员。他们偶尔感到胆怯时,只要看一眼父母,浑身就充满了力量。 14.“泼冷水”与“发动机” 孩子在什么状态下学习效果好呢? 人脑好比一台发动机,学习前,应该让孩子的大脑进入发动状态――兴奋愉悦的情绪中。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把教孩子学说话时的快乐感觉,本能地忘却了。 看,父母在给孩子辅导功课时,常说:“毛毛,怎么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给我坐好!”“手往哪儿放!脚怎么总是动个不停!”“头怎么总是东倒西歪?眼睛怎么到处乱望?我看你真不是块读书的料!” 姿势到是符合标准了,可大脑的发动机却已熄火,注意力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而我每次都要点燃女儿的学习发动机,使她异常兴奋,甚至忘乎所以,学到高潮时她竟会激动地爬上桌子,或高兴得转动椅子……可注意力却绝对集中,兴趣之火越燃越旺。 最令我感动的是,每次睡觉前婷婷总要大声喊:“乌拉!我又学到了许多知识,爸爸我太感激你了。”然后吻我一下,很快进入甜蜜的梦乡。 如何调动情绪,我还有一个法宝,就是学习前先花几分钟,让孩子回忆最欢乐、最成功、最幽默的往事:比如与同学拜干姐妹的情景;背出圆周率一千位的心情;爸爸打五角星,从一个打到五千个的幽默等。眼看着女儿越来越兴奋,大脑渐渐进入最佳状态,学习随即开始…… 我在教女儿时特别注重幽默。印象最深的是电影《少爷的磨难》。还记得那个叫阿根的仆人吗?胖胖的身体、小小的眼睛,长得特逗人,以致一提到阿根,婷婷总是笑个不停。 于是在学习时,我俩常进行“谁是阿根”的比赛,谁一输,对方就一边拍他的肩膀,一边喊他:“阿根、阿根……”有时竟笑出泪来,每阵大笑,都感到浑身更舒服,头脑更敏捷,难怪婷婷常说:“这样学习太好玩了!”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女儿乐于学习,而且培养出幽默感。 一次,蔡老师让婷婷吹一段牛皮,婷婷灵机一动,说道:“有一种待异功能,随时能让各种花朵飞到你身边,什么牡丹花、牵牛花、玫瑰花,什么桃花、梅花、石榴花等,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真是天花乱坠!” 晚上,妈妈告诉女儿又买了许多她最爱吃的东西,婷婷激动得要用油嘴亲妈妈,说:“好妈妈,这油里可饱含着我对你的感情啊!”妈妈随即拿起一把汤勺,说:“这就是我的脸,请吻吧!”阵阵笑声在房间里回荡。 15.两个生命攻克一个难关 孩子的无形生命中存在自信和自卑两角色,他们经常在进行拔河比赛,你拉我扯。争执的焦点是:行,还是不行;我完了,还是我没完;大家看得起我,还是看不起我。孩子在顺境时,容易得到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孩子面对困难时,家长能患难见知己,挺身而出,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找回失法的自信,这才是最可贵的。 女儿上初中以后,其他功课都不错,惟独上化学课就烦燥,读不进去,成绩自然也不好,觉得自己不是学化学的料。 那年寒假,我带女儿到连运港治病。在火车上与女儿一起探讨化学教材。我是老三届,从未学过化学,但我有信心为女儿找到学化学天才的感觉,尝到学化学知识的甜。 我和女儿一同学习化学课本,我们总是不断地提问题,梳理问题,好像把窗户纸越磨越薄,结论总是让她自己捅破。然后我为此大声欢呼。并不断地激励好:谁说你不是学化学的料,老爸看你是化学天才。 12小时的旅途生活结束时,女儿兴奋地告诉我: “爸爸,我发像真找到了学化学天才的感觉。” 从此她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陡增,一发不收拾,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说心里话,也许我太爱我女儿了,因此,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能力。每当女儿碰到难题时,或那门功课学不进去时,我很快就能学会。此时,我感到有两生命在攻克一个难关。 女儿的生命在攻克中不断地找到自信,父亲的生命在攻克中不断地得到升华。 16.周婷婷现象 (1) 相信每个孩子的生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 相信每个孩子牙牙学语时需要无比的宽容! 想念每个孩子成长的养分来自心灵的舒展!周婷婷在轻松地飞翔,拥抱蓝天,拥抱着欢乐的童年。 ――六岁认识了两千多汉字,进普通小学,并跳了两级; ――八岁背诵了圆周率小数点后千位,打破了当时吉尼斯世界记录; ――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 ――16岁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在人民大会堂七千人的表彰大会上作了精彩的发言,引起轰动,受到江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和高度度评价。 周婷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 婷婷成功了,可有人说,是我周弘福气好,摊上一个聋子天才,如果你能培养出第二个第三个周婷婷,我们才服你。 实际上,周婷婷只是个智商平常的孩子,智商测试仅为105,与普通人相差无几。我曾对婷婷讲: “婷婷是了不起的孩子,别的孩子也是了不起的;婷婷能做到的,别的孩子也能做到!” 这时我把周婷婷看做是一棵树,我从这棵树上看到了一片森林,于是创办了南京婷婷聋童学校,向全国招生。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聋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出现了一批周婷婷工的早慧聋童,媒体称之为周婷婷现象。 (3) 李晗,两岁半的孩子,进聋童学校不到一年,不仅能够口语交流,而且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识一千余字,能写几百个字。她在地上写哭字,班上的其他孩子就哭;写笑,其他孩子就笑;写爬,其他孩子爬得乱成一团…… 更有趣的是,有一次,她发现老师在流泪,他赶紧在教师手上写道:老师哭了,笑比哭好。逗得老师破涕为笑。 (4) 于海迎今年八岁,来自内蒙古,又耳全聋。父母花了二十多万为她治病,效果甚微。 到聋童学校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会解二元一次方程。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事还在后头。婷婷八岁能背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于海迎想到自己年龄和婷婷一样大,就一定要背。 当时我亲自教婷婷的,而现在,没有时间教她,但又不忍心打击他的热情,于是就给了她五百位数字,让她自己玩。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她每天玩几十分钟,一个月不到竟我背出了150位。 奇迹使所在的老师坚信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5) 刘开语今年7岁,辽宁一位普通工人的孩子,三代单传,出生时父母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刘帅。小刘帅一岁时,医生珍断为双耳全聋,母亲彻底绝望了,几次想抱着孩子跳楼,父母希望刘帅能开口说话心切,把刘帅改为了刘开语。 在婷婷聋童学校学了三年,刘开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同步发展,看起书来如痴如醉,把两本《少儿百科全书》都翻烂了。他曾写过这样一篇看图作文: 白云在蓝色的天空飘啊。蜗牛在地上爬啊。牵牛花在墙上吊啊。小鸟在天上飞,熊猫在吃竹子。花儿在地上开得好漂亮。小草和叶儿真绿啊。一棵树站在地上真威武。 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他们之间飞来飞去。 花老师,草老师,树老师,都是我的好老师。我在大自然里要好好学习,长大当一名科学家。 (6) 胡林熹,今年12岁,半岁时高烧致聋。两岁开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听力语言训练,效果不理想。训练一年只学会了八个词。 四岁时,她的母亲从一位聋童家长处看到了《从哑女到神童》一书,茅塞顿开,如获至宝。由于当时买不到这本书,她竟夜以断日地把这本书抄了一遍。教女儿的过程中,一有问题就从手抄本上找答案。结果孩子的识字和说话出现了飞跃。不到一年,就认识了近三千字,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到婷婷聋童学校后,更是进步神速。能在几分钟内快速记住四十余张卡片上毫不相连的词语,九岁从二年级跳入四年级。 知识开发、智慧启迪,还给一个好心态。她知道自己耳聋,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但她并不怨天尢人,还安慰妈妈:这样也好,受干扰少,能静心学习。 1997年她荣获第五届全国千名好少年好儿童“好学奖”,1998年被评为河南省“十佳少年”。 一个周婷婷的出现是奇迹,一个又一个周婷婷的出现是希望。聋童尚有如此潜力,为什么多一双耳朵的孩子却爬得这么慢这么累呢? 这一现象震撼了许多健全孩子的父母的心灵,他们分分上门取经,结果不仅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早慧聋童,而且许多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所谓“差”生,很快燃起了希望之火,命运产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教孩子学说话的奥妙在于承认差异,教孩子学走路的奥秘在于允许失败。 预约失败,接受并享受失败,孩子就不会被失败绊倒,孩子就能透过失败看到成功,透过黑暗看到光明。 第五章 解开谜团,悟出一个原理 1.能否把教育奥秘概括成一个字 婷婷出名后,全国数百家报刊、杂志都作了报道。于是全国各地,前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令我应接不暇。 印象最深的是来自合肥的一个家庭。爸爸奶奶、公公婆婆、爸爸妈妈,还有那个小宝贝,一家七口全部出动了。 我被他们的诚挚精神所感动,毫无保留地讲了一整天,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目的是让他们多分享一些教育宝藏。 可任凭我讲得口干舌燥,他们的眼里仍充满了疑惑。 当他们悻悻离去的时候,都用无限羡慕的目光看着婷婷,仿佛在说:“你周弘福气多好啊!生了个神童,我们要是也生个神童该多好!” 此刻我才感觉到,有些东西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把心中的奥秘让别人分享,比登天还难。但我坚信,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孩子的生命中,我不愿意看到,一个个孩子的无限潜能被泯来。这种强烈的信念,使我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不是说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捷吗? 既然教孩子学说话的方法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我能不能用一个字把其中的奥秘揭示出来,让所有的家长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2.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 地球覆盖着绿色的树木,一棵树孕育在一粒种子里,平凡的真理往往包含在一粒小小的种子里。 1991年元旦过后,我突然接到了著名儿童文学家杨致老师的一封信,他说他看了我们的材料后,兴奋异常,想把婷婷培养成世界一流的作家,并让我写一本书,总结教育女儿的奥秘,以造福于所有的家庭。 一个苦苦挣扎了十年的聋儿家长,此刻心情常人是无法想象的,我兴奋地拿着信往家里跑,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涌上心头,我尝到了心口发甜的滋味。怎么个甜法? 像一股凉风沁入心扉,心头发痒,忍不住想哈哈大笑。 当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眼,用一个什么样的字高度概括成功的奥秘呢? 想啊想……脑海里出现了电影《芙蓉镇》里的一幕情景: 文革期间,一位忧国忧民的老支部书记感到前途迷茫,喝醉酒后在空旷的田野上发酒疯,手里抱着酒瓶,踉踉跄跄,嘴里重复着两句话: 完――了!没完! 一讲完了,就倒在地上,好像断了气。 一讲没完,就立即站起来,眼里露出必胜的光芒。 然后又完――了,没完;完――了,没完…… 我脑海里突然像一道闪电一亮,豁然开朗。 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 原来成功的奥秘源于家长的一种良好心态,源于教孩子学说话走路时,所有的家长在心灵深处都是绝对地、无条件地、百分之百地坚信自己的孩子“行”这一个字上。 3.家长拥有两个宝藏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天生的教育家。家长本能地拥有两个宝藏,即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正确心态: 孩子学说话时承认差异――导致差异缩小。 孩子学走路时允许失败――导致不怕失败。 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就能承认差异。而且欣赏差异。 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走路时,家长就能允许失败。孩子不小心跌跤后会遭到家长的斥责吗?世上有没有这种家长?绝对没有。孩子学走路时,哪怕跌十次跤,一百次跤,一千次跤,家长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 4.乾隆皇帝四岁才会说话 家长教孩子学说话的奥秘在于承认差异。 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应承认孩子间的差异。并尊重差异,甚至欣赏差异。中国有句谷话:“贵人语迟。”!安徽有位小男孩三岁半不会说话,爷爷奶奶安慰孩子的父母: “没关系,据说乾隆皇帝四岁才会说话。” 三岁半不会说话不要紧,说不定还是贵人呢!家长之所以尊重差异,是因为家长心中始终坚信一个“行”字。坚信孩子会开口说话,坚信自己能够教会孩子说话。 家长承认孩子“行”的心态,缘于祖祖辈辈实践的结果,相信所有的孩子迟早都会说话。只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随着时代的激烈竞争,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把所有的期望值都强加在孩子身上,越来越不能接受容忍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差异。 家长在否认差异的同时,对孩子的要求也苛刻起来。这种感觉便迫使家长去盲目追赶。在追赶的同时,伴随着哀悉、指责、抱怨、贬低,想尽一切办法刺激孩子,其结果是适得其反,差异越来越大,因为教育被扭曲了。 其实,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妨把眼光投向大自然。 阳光、空气、水、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美好的自然界,大自然不因为花不如树实用、草不如树高大而冷落了花与草,从而抱怨阳光、空气和水。 大自然承认花、草、树之间的差异,承认阳光、空气和水的作用。它知道花有花的美丽,草有草的幽香,树有树的伟岸,它不要求草长得如树般高大,也不要求树如花般美丽,于是树便是树,花便是花,草便是草。 教孩子学说话时,家长都很宽容。当孩子第一次把水说成“堆”进,父母欣喜若狂,认为自己的孩子如此聪明,已经懂得表达自己的要求。幸福感随着“堆”慢慢延伸。没有一个母亲在把水讲成“堆”时,会教训孩子: “毛毛啊,四岁了才开始说话,人家隔壁小宝宝八个月就开口说话了,你好意思说,我还不好意思听见! “来,毛毛既然开了口,咱们笨鸟先飞,妈妈要对你高标准高要求,喝水要跟妈妈讲‘妈妈,请给我喝一杯水好吗’,讲不清楚就喜欢你,讲不完整就打你。” 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妈妈?绝对没有,没有一个母亲会这样要求孩子。孩子正是在“行”的环境中,说话越来越清晰,词汇越来越丰富,慢慢学会了说话。 可是等到孩子长大了,大人的宽容对孩子来说,慢慢成了一种奢侈,尢其是面对分数的时候。家长开始怀疑孩子不行,孩子潜意识中也在怀疑自己不行,于是父母开始遗失了自己的宝藏。 5.此时的父母都像一座座大山 风和日丽,天高云淡。 在市民广场的草坪上,一个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下学走路。 孩子摇摇晃晃地迈开步。 一步两步三步……哦,跌倒了。 宝宝不哭,宝宝真勇敢,站起来。 又迈开小步,一步两步……再跌倒,再爬起。 孩子天真的小脸是那么专注,爸爸妈妈是那么欣喜,这是一幅美妙和谐地画面,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教育场面。 所有的孩子在家长的赞许和鼓励中,学会以了走路,在大人营造的宽松地环境中,幸福成长。 家长允许失败的态度也缘于家长坚信一个“行”字。坚信孩子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坚信孩子总有一天会坚定地万出第一步、第二步。家长的坚信反映在行动中、笑容里。孩子被感染着,汲取着这种心理养分,轻松舒展地成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孩子在享受失败。正是这种允许失败,不怕失败,使孩子走向成功。 家长在教孩子学走路时,父母都像一座座山,总给孩子无尽的力量。 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而孩子如何面对,反映了家长的心态。越是宽松的成长环境,孩子越不怕失败;而越是苛刻的成长环境,孩子越怕失败。 孩子有一种小乌龟心态。好奇的小乌龟把头从龟甲中伸出来时,如果很安全,它便自在好奇地观察着外部世界;一旦有危险情况,头便马上缩了回去。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遇到的都是危险,久而久之,它便再也不敢把头伸出来了。相反,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都是平平安安,久而久之,伸出来的头,便不会轻易地缩去,因为它获得了安全感。 6.失败越多,也许离成功越近 家长不仅应让孩子不怕失败,而且还应该鼓励尝试失败。 小姑娘刚学溜冰,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但还是摔得四脚朝天。女孩伤心地坐在地上,眼泪汪地看着别人优美的姿势。 这时候,一个小帅哥滑到小姑娘面前,将她扶起来,亲切地对她说:“小妹妹,溜冰要不怕摔跤。这可是一项从摔跤中走向成功的运动。从现在起。你准备好摔五十跤,然后你就会溜了。” 小姑娘:“真的吗?” 男孩肯定地点点头。 于是小姑娘坚定地站起来,迈开了步。 一跤,二跤…… 每跌一跤,小姑娘的眼睛便亮一分,因为她知道,失败越多,就意味着与成功越近了。 数到21跤的时候,小姑娘便再也不用往下数了。 真的很高明,预约失败,接受并享受失败,孩子就不会被失败绊倒,孩子就能透过失败看到成功,透过黑暗看到光明。任何努力都需要一种动力,一种光明目标的指引。 孩提时,家长给孩子不断地输入这种观念,孩子慢慢便会调整面对失败的态度。 预约失败比允许失败更进一步。预约失败好比是打预防针,而允许失败已经是治疗了。 7.人是一口气,佛是一炷香 为什么家长觉得小时候孩子“行”,长大后就觉得孩子“不行”呢? 原因在于家长的心态失衡了! 孩子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家长的眼光也变了,逐渐遗失了曾经拥有的宝藏,取而代之的是望子成龙心态下的贪。贪焚导致家长急功近利,采取违反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不行”也让你“行”,强求一律,于是孩子痛苦的学习生涯就开始了……家长都知道,让庄稼茁状成长要改变土壤的环境,没有哪位农民会去拔高庄稼,那样看上去庄稼长高了,但生命很快也就枯萎了。 有的家长会说:“庄稼和人不一样,庄稼一拔就死,孩子不论怎么加压,还是长得白白胖胖的,没有任何危险!” “错!”我要大喝一声。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原因在于人是一口气,佛是一炷香。 人有形生命的差异是有限的,而无形生命的差异是无限的。他们千差万别。有的人是流芳千巨的伟人,有的是庸俗世侩的小人!家长拔掉的是孩子无形生命的根――看不见的精神生命的根!这个根是每个孩子生命中最宝贵的自尊和自信。 孩子精神生命的成长有它自身的规律。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每个人并不是一生下来是一棵树,生下来时只是一粒种子,必须成长到会开花的点,那个开花才是每个人的满足和达成。” 就像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开花有早有迟,但每一朵花都是美丽的。不会因为花开得迟就抹杀了生命的美丽。千姿百态是大自然万物生长的规律。 8.不打不成材 家长觉得孩子不行,于是就拔苗助长。《扬子晚报》曾报道,有的家长总结教育经验: 九十分以下,打; 九十到九十五分,罚; 九十五分以上,奖。 可想而知,每次考试后,是得奖的孩子多呢,还是挨打的孩子多? 有一天,我在路上骑自行车,刚好听见一段有趣的对话。 一位母亲神秘地对一位父亲说: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教育孩子的奥秘我终于总结出来了,就是一个字。” 我想她总结出来了,赶紧蹬车跟上去,想听听是哪个字。 “打”那位母亲嘴里发出一个掷地有声的字。 “如今的独生子女,家长总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搞了半天还是老祖宗说得对,不打不成材。千真万确,至理名言。” “我也打,但好像效果不理想。”那位父亲谦虚地向那位母亲请教。 “不是没效果,而是你心太软,拳头像棉花一样软弱无力。只要打到位了,效果就出来了。连老师都说,孩子成绩都是逼出来的。学习不好,回家挨顿打,成绩就上去了。” “第一次打孩子时,孩子惊恐的眼睛好像受到惊吓的小鹿,流出痛苦的眼泪,我的心受不了。”那位父亲心有余悸。 “你要理直气壮地和孩子讲,我打的不是你的人,而是你的缺点。”那位母亲心安理得地介绍经验。 这段对话引出一个沉重的话题。 9.“打”是横在两代人之间的一堵墙 中国古老的文明也受到封建礼教的羁绊。“棒槌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已深深地根植在许多家长的潜意识中。 因此,家长认为打孩子既简单易行,又立竿见影地看到孩子的变化,同时宣泄了自己的情绪,挥舞着拳头,显示出长辈的威严。殊不知,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既显示自己的无能,也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它的直接后果是摧毁孩子的自信。剖析家长打孩子的普遍心理,用三个字形容:恨、疼、悔。 第一个字“恨”。爱得越深,恨得越烈。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教育失败意味着全军覆没。所以看到孩子不争气,总是心急如焚。一位老三届的父亲告诉我,有时看到儿子吊儿郎当的样子,真恨不得一拳把他打死算了,一了百了。可见恨毒了。 第二个字“疼”。打在孩子身上,疼在家长心上。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孩子脸上流泪,我的心里流血。 有的家长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孩子考砸了,不打孩子打自己,当着孩子的面把自己脸抽肿了,心想既没有伤害孩子的有形生命,又让孩子接受教训。岂知,这更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孩子产生了负疚感,成了千古罪人! 第三个字“悔”。孩子含着眼泪睡着了,父母愁眉相对,彻夜难眠。两个人无比心痛地掀开被子,抚摸着孩子伤口,相互抱怨,指责对方:你这拳打重了,你那脚踢狠了,讲话声音还不敢高,把孩子吵醒了怎么办? 这样的三部曲每天都在中国无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上演!“打”是横在两代人之间的一堵墙,它拉开了骨肉距离,使彼此之间形成了心灵上的堡垒。 家长的心灵在流血,那么挨打的孩子在想什么呢? 10.“我们从不相信鳄鱼的眼泪” 上学前,每个孩子都想做让父母感到自豪的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是,当考试考砸了,成绩名落孙山时,面对老师抱怨、同学嘲笑,惟一的希望是得到父母的宽容,从而找到自尊和自信。可万万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父母的羞辱、训斥和暴打,孩子在凄惨的哭声中醒悟到美好世界破灭了。 这时孩子肉体痛,心更痛。随着不断地挨打,孩子眼里露出愤怒的目光,开始产生了逆反的抗拒心理。 有一次,河南的一对夫妻,带着孩子到南京找我咨询。那孩子因学习不好,经常挨打,已经厌学了。 我见到那孩子吓了一跳,十岁的年龄,倒八字眉,目光飘忽,神情漠然,跟人讲话眼睛都不抬。 我讲了一段话打开了他心头的锁,融化了他脸上的冰。孩子发出了抽泣声,并用手擦眼睛,可抹了半天竟没有眼泪。我感到奇怪。 “孩子,怎么眼泪都流不出?” “小时候我一挨打就哭,咱爹妈总是严厉地说‘我们从不相信鳄鱼的眼泪’,哪想到现在想哭都哭不出来了。”孩子露出委屈和痛苦眼神。 我又转过身来问父亲:“你怎么忍心下手打孩子呢?”语气中带着一丝责备。 孩子的父亲说:“小时候父亲经常打我,尝尽了苦头,我发誓以后不打我的孩子,和儿子做朋友。没想到当兵后,我当了营长,回头想想,也许是父亲不打不成材的结果。如果小时候我爸对我再重一点,现在说不定还是团长、师长呢!”孩子爸爸长叹了一口气,内疚地说:“于是,就开始打,有的时候每天打三顿,现在,孩子哭都哭不出来。”孩子心里没源泉,眼里哪有泪水呢? “老爸这样打,你恨他吗?”我相信孩子能对我说心里话。 “恨。”孩子瞅了老爸一眼,低声说。 我的心猛地抽了一下,他的心灵已经没有欢乐,只长出扭曲、稀疏的草。 “挨打的时候,不怕疼吗?”每天挨打三顿,需要何等的意志力。 “没办法!求他们也没用,为抵抗疼痛,我想到了革命烈士,江姐、许云峰、陈然……” 孩子后来念的名字已听不清了……我仿佛看见孩子擦干了眼泪,挺起胸,昂起头,眼里放出仇恨的光芒。他把父母当做法西斯了。 时代需要心灵和谐、舒展的接班人,而不是这种“反法西斯战士”或唯唯诺诺的奴才。 这样打下去,作为家长,究竟想把孩子推到人生的哪条路上呢? 11.谩骂式播种,破吉尼斯纪录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也深知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聪明得多。为防止他们骄傲翘尾巴,往往用“笨”字刺激他们。 不仅家长,极少数的教师也这么做。有位小学老师为防止学生骄傲,上课时用几分钟的时间在全班每个同学的头上敲毛栗子,边敲边边骂:傻瓜、笨蛋、猪头脑、窝囊废、一头脑浆糊、一肚子草包等……其中一对双胞胎还被敲了两下:大呆、二呆。五十几个不同样,语言之丰富,创了吉尼斯纪录,这是谩骂式播种。 12.女儿嘴里的小笼包差点吐出来 第二种是对比式播种。这种情况在中国家庭最普通。 “爸爸妈妈小时候都很聪明,你怎么这么笨呢?简直不敢相信你是我们生的孩子!” “左邻右舍的孩子一个个聪明,你怎么这么笨呢?早知这样,不如养条狗。” 有个母亲和她的女儿一起吃小笼包,心想教育的时机到了,语重心长地说:“女儿,妈妈和你讲一句心里话好吗?” 女儿聆听着。 “妈妈越来越想到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中,算你最笨了。” 女儿嘴里的小笼包差点吐出来。 13.“这个题目我肯定不会,我笨哎” 还有一种启发式播种,它的杀伤力更强,很快进入孩子的潜意识。这往往是自以为有文化、有成就感的家长所为。 有一次,儿子求助于父亲:“爸爸,有一道应用题不会做。”爸爸一看,这么简单的题目不会做,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转念一想,教育孩子要有耐心。 “好吧,爸爸做一遍给你看。” 孩子一看到爸爸紧皱的眉头,多少痛苦往事涌上心头,心里有点发怵。 爸爸做完之后,说:“儿子,你看。” 孩子的手心出了汗,怔了一会儿:“爸爸,我还不懂。”这时父亲牙齿咬得咯咯直响:“好,我再给你做一遍。如果再不会的话,咱们走着瞧。”孩子心想,完了,想逃都没处逃了。早知如此,何必问他。 “儿子,你再看。”孩子已六神无主,眼睛发花,连数字都看倒了。 “我还是不会。” 老爸愤怒地把草稿纸撕成碎片,砸向孩子,这撕碎的仅仅是普通的草稿纸吗?撕碎的是孩子的自尊啊! 这时父亲意犹未尽:“儿子,讲心里话,这道题难不难?” “不难。” “你说老爸有没有耐心?” “有,都做二遍了。” “儿子啊,这么简单的题目老爸做了二遍你都不会,还让老爸说什么好呢?” 然后这位糊涂的父亲用无比失望的目光久久凝视着儿子,儿子在羞辱的目光中低下了头,想了半天,终于开窍了。 “爸爸,我是不是真的很笨啊。” 在家长刚开始说孩子笨的时候,孩子用幼小的自尊捍卫着:“我才不笨呢!”因为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烈但又十分脆弱的自信。 随着家长这些播种的不断“深入”,孩子渐渐开始相信自己笨了。有的家长数落起自己孩子的缺点就像介绍系列产品似的,逢人就讲,不厌其烦。 直到有一天,家长说他笨,教师说他笨,左邻右舍也说他笨的时候,他就坚信自己笨了。家长终于为自己的抱怨得到了和预期完全相反的报应。 任何孩子从相信自己笨的一瞬间起,眼神便陡然暗淡无光了,言行举止也随之“笨”起来,老师只要出一个题目,说:“同学们,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大家好好想想。”这时孩子的情感闸门马上关起来,第一反应是“这个题目我肯定不会,我笨哎。” 14.“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 还有一种家长喜欢空洞的说教。如:不吃苦中苦,怎做人上人;笨鸟先飞早入林;头悬梁,锥刺股;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你要好好学习等等。这样的语言如果没有让孩子得到真实的体验和帮助,很难打开孩子的情感闸门。因为孩子觉得学习是件痛苦不堪的事,令人望而生畏,不敢迈步。 学习一定就要经历苦难吗? 我绝不否认学习也需要吃苦的一面,但从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不应过于强调学习辛苦的一面,而忽视了学习快乐的一面。 请听听爱因斯坦的心里话吧: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所做的事都是由强烈的兴趣驱使,博得如此多的尊敬和爱意,实在令我感到难堪和不安。 天才能把工作当做游戏,如痴如醉,倾注全部的身心,学习也是如此。孩子喜欢的事,感兴趣的事,就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女儿在面临困难时,我时常想到的是动画片《希瑞》里的一幕情景――希瑞从腰间拔剑长啸:“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我这时就把婷婷当成希瑞,鼓励她树立强大的信念,激发她的潜能。 如果这时打击她,只能让她自卑;如果我包办代替,只会剥夺了她成为强者的权利。 15.别做《渔夫和金鱼》故事中的老太婆 应该说,学生感受竞争的压力是历史的必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大林,就要有竞争,竞争就需要高精尖人才。但关键是让孩子理解竞争的意义,从内心产生竞争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要教会孩子启动发动机,而不是推着孩子走。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父母在教育上很富有,后来父母逐渐遗忘了宝藏,因为父母心态失衡了,觉得孩子以前行,现在不行。 家长认为孩子不行的原因之一是贪。 小学课本有一篇《渔夫和金鱼》的文章,讲述一个贪得无厌的老太婆。让她当贵夫人不行,她要当女皇;让她当女皇不行,她又要当海上霸王,还要金鱼做她的仆人。到头来还是一个穷老太婆,还是那间破草屋,还是那个破木盆。 而有的家长恰恰在孩子面前扮演着老太婆的形象。 家长“贪”的心态表现在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尺杆架得过高,让孩子怎么跳也够不着。孩子刚上学,就恨不得他全班第一。一门第一不行,还要门门第一;一次第一不行,还要次次第一;全班第一不行,要全校第一;全校第一不行,还要全区第一……孩子在家长不断提升的目标中,越来越累,心力交谇,最后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来亡。 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重锤打死逼他考前10名的生母,不就是血淋淋的例吗? 16.“人家的孩子这么好,婷婷完了!” 家长觉得孩子不行的原因之二是比。 孩子小时候家长承认差异,以后就否认差异。往往拿别人孩子长处与自己孩子短处相比。比到最后,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孩子怎么努力,在家长眼里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盲目攀比造成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心想别人行,你为什么不行?家长的心态失衡了,由允许孩子失败转变为不允许失败,结果孩子更害怕失败。孩子志气一天天消沉下去,总觉得压抑,自信和自尊没了,这对孩子的打击是毁性的。 女儿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后,朋友给我寄了一本《中国少年之星》,我原想看一看激励自己,可才看了一半心就凉了一大截。 “人家的小孩那么好,婷婷完了!” 脑子里老想着别人的优点,眼睛里总盯着婷婷的缺点怎么看都觉得她不够好,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把心态调整过来以后,问别的家长有没有这种感觉时,他们说: “一点不错。我们一看哑女都能成神童,更觉得自己的孩子完了。” 比的结果破坏了孩子的感觉,孩子不相信自己有优点。其实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孩子的缺点都是大人造成的,大人要面子,怕丢面了,剥夺了孩子自由发展的权力。当孩子不如意时,从恨铁不成钢发展到拔功助长,结果是摧毁了一棵棵良好的幼苗,破坏了一个个好孩子的感觉。 17.哑女也能成神童,天才就在你身边 有一句顺口溜: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本意是讽刺官场的丑恶现象,但这句话用在教育上还是蛮有道理的。 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 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 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 一个“行”字,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感觉。 持之以恒地相信孩子行,是我教育女儿的心得,也是让孩子心灵舒展、生命快乐成长的秘诀。 因此,当健全孩子的家长还在怀疑孩子行不行,能否成材时,我的回答总是一句话:哑女也能成神童,天才就在你身边。 家长一定要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心态,相信你的孩子就是天才,永远不要放弃对他的信任。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济南站 jn.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