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市场销售取得巨大成功后,“百家讲坛”又一本结集《易中天品读汉代人物》1月16日正式面市,首印15万册。
自2005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他妙语连珠、充满活
力的说史风格,迷倒了无数观众,一些“意粉”甚至自发地在百度贴吧里为他建起了一个“易中天吧”。而2006年,易中天又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签约,准备再讲一年的“三国”。 偶尔会到“易中天吧”上去看看
记者:您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系列讲座《汉代风云人物》获得热烈反响,一些观众甚至自发地在百度贴吧里建起了一个“易中天吧”,他们自称“意粉”(易粉)、“乙醚”(易迷),您经常上去看帖子吗,亲自回帖吗?
易中天:我偶尔会到“易中天吧”上去看看,也确实自己回过帖。但有件事我是要说明一下的,我在成都的时候因为回帖暴露了我的IP地址,电脑遭到了黑客攻击,毁掉我正在写的文稿,从此之后我就只看帖不再回帖了。
汉代是中华民族的成年期
记者:您讲的是汉代风云人物,您怎样看待汉代这一时期?
易中天:我认为汉代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上升阶段。前边是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思想最活跃、生命力最旺盛的黄金时代。马克思说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童年时代”,而春秋战国就相当于西方古希腊时代,马克思曾对古希腊这个童年时代予以很高的评价,我们也应对我们民族的这个童年时代给予很高的评价。接下来的汉代是我们民族的成年期,在经历了春秋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一方面有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又开始走向成熟。
这个成熟主要表现在形成了宇宙观,在先秦是不怎么谈自然、天的问题,汉代提出了“天人合一”观念,汉代在哲学上思考宇宙人生;文学艺术上也有很多探索;政治上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制度,为后世的政治奠定一个基础。
记者:据调查,“意粉”有七成是13岁到29岁的年轻人,能带动这样一个群体的人去关注中国历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您认为这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易中天:我在《帝国的惆怅》的后记里说:历史总是让人惦记的。因为我们不能割裂历史来创造现实,这也是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里谈到的。
过去的很多历史著作实在太艰深了,一般的观众和读者很难接受。历史学家担负学术的责任,他负责的对象是学术界。但是我认为应该有一些人来向大众负责,但这种负责又不是用“普及”能来概括的。我从来不使用“普及”这个词,“普及”是只要把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就行了,而事实上绝非这么简单。我用的是“品读”,我认为“品读”是比“普及”重要得多的,“品读”是要去品味、去阅读,能找到里面能给现代人以启迪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别把历史人物“脸谱化”
记者:您的这本《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中介绍了韩信、项羽等人物,您认为他们在政治上的失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如何去“品读”历史人物呢?
易中天:这些人物失败都是因为他们人格上的缺陷。比如说韩信,他的重要问题就是“不彻底”,朋友没有维系到,也没有太大的敌人,他对刘邦有忠诚的一面,却没有忠诚到底成为一个忠臣,也有反叛的一面,但是没有成为一个彻底的反贼。这与他人格的缺陷有关。项羽是“匹夫之勇”,也是一大缺陷。但他是一个本色英雄,后世得到很多的同情。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告诉大家项羽不仅有值得同情、值得喜欢的一面,他还是有缺陷的。
现在我要做的事情就是纠正传统上品评人物的一个误区,就是一说到某个人物,这个人是君子,那个人是小人,完全把人物“脸谱化”。其实每个历史人物都很复杂,尤其是大人物。
我做的这些历史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反脸谱化,尽量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把人性当中矛盾的冲突的复杂的那面揭示出来,这样对我们才更有效果。
2006在央视开讲“三国”
记者:有消息说您2006将在央视开讲“三国”,您讲“三国”跟讲汉代风云人物有何不同?
易中天:是的,我和中央电视台合作,计划做一年的“三国”。“三国”第一讲是正月十五正式播出,然后每周六、周日播。
“三国”其实是比较难讲的,以前的那种已经有过的方式都不实用了,跟讲《汉代风云人物》不一样,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讲。这段关系错综复杂,而且我们是想把这段历史整个讲一遍,会涉及到很多人、事。第一集是个开场白叫《大江东去》,是个总的帽子。接下来讲的就是曹操,以曹操为线索来讲三国,我是把人和事混编在一起,很难说哪些是讲人哪些是讲事,“三国”讲座做成电视连续剧的结构,每一集最后都会有一个悬念。
记者:您认为三国人物和汉代人物相比,哪个更有魅力?您最喜欢的是那个朝代?
易中天:我对历史人物和朝代没有特别偏爱的,我认为学者不能有偏见,一定要用客观的态度去面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