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领导者的心有多大,企业就能够做多大。
我们通常认为,企业成长速度的快与慢,企业发展规模的大与小,甚至企业竞争能力的强与弱,都与企业领导者的“心”有关。我也一直肤浅地认为:所谓领导者之“心”,指的是企业领导者追求卓越的“野心”、超越竞争对手的“雄心”、坚持理想的“恒心”和实现目标的“信心”。
在多年企业战略和领导力培训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固执地以为,只要帮助企业领导者提高领导技能,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好、更加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和领导工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看来我错了。
自从接触佛教,并能独自读通《心经》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之前我所理解的“心”,指的只是“欲望”,是妄心;而佛教所说的“心”,指的却是般若妙慧,是真我自性。
永嘉禅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只有明心,才能见性。也许决定企业大小强弱的,并不在于企业领导者有多大的“野心”和多么宏伟的“雄心”,而在于领导者是否具有佛陀所说般若智慧的“空”心!
佛所说的“空”,也不是普通人理解的“没有”或“无”。恰恰相反,佛教所说的“空”,是指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无边境界和吞吐宇宙的无穷格局!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完美,是因为它让人类同时拥有了三种不可或缺的元素:真、善和美。
真,是物质,是科学。物质让人类富有,科学使文明进步;
善,是精神,是良知。精神让人类心灵充实,良知使我们和睦相处;
美,是艺术,是修养。艺术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修养让人类的行为脱离低俗。
没有“美”和“善”的科学,只能使人类变得邪恶;没有“真”和“美”的善良,会让我们变得愚蠢;没有“真”和“善”的艺术,只能令人间充满虚伪。
爱因斯坦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能够把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只有佛教。”
完美的领导者应当透彻地审视自我:不懂艺术的领导行为如同粗鲁的莽夫,没有技巧的领导方式好像骑驴找驴的傻瓜;境界太低、格局太小的领导者就像双目失明的瞎子,永远都摸不清拐杖范围之外的环境。但是,把我们变成莽夫、傻瓜和瞎子的,却恰恰是我们自己!
领导者的修养不够,境界就低;境界太低,格局就小;格局太小,取得的成就也就一定有限。可是领导者的修养、境界和格局,却不是用工具和方法就能够解决得了的,它甚至不能像“知识”一样可以被学习和模仿,它需要领导者持续不断地自我修炼和永不停歇地自我突破。
肉身非我,为我所居;真我不动,变化无穷。
修是修心,行是禅行。至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像佛教这样,让我们彻底地看清自我、系统地帮助我们修缮心灵,提高自我的境界和心胸格局。
心经的核心理论是“般若”。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但是意译为智慧,轻浅了些,故用音译以示区别于智慧。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释迦牟尼一生传经布道49年,仅仅宣讲“般若”二个字就整整用了22年!而最能表达“般若”精髓的就是只有260字的《心经》,由此可见《心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
六祖慧能是个目不识丁的樵夫,但他却能闻法见性。有一次比丘尼无尽藏向六祖请教《涅槃经》,六祖一一予以解答,令无尽藏深感震惊!一个不识字的人,怎么能够如此深刻地理解佛法经典的玄思妙智?
六祖用手指着天空的明月,对无尽藏说:“佛法真理就像天空的明月,经书文字如同指向明月的手指。知道明月在哪里的人,不需要借助手指的指引。”
手指头不是明月,手指只是指引我们看清明月所在位置的工具;经书也不是佛,经书的功能,就像一条引领修行者通往佛国净土的道路。
《心经》摄受人心的力量,绝不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能够穷尽描述和准确表达的!不同的人读《心经》,读出的结果不同;不同的人读《心经》,读出的感受不同;不同的人读《心经》,读出的觉悟不同;不同的人读《心经》,读出的境界不同;不同的人读《心经》,读出的格局也不一样!
《老子》第十五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动荡不安的浑沌中最先安静下来,使它渐渐地变得清纯?谁能在苟安无趣的死寂中最先显现出生机,使它慢慢地充满活力?”
让自己永远保持一颗至真、至善、至朴、至纯的空灵心境,不仅是生活的态度和精神的状态,它更是生命永恒的主题,也是生命的本质所在。
《左传》记载,有个叫荆尸的楚武王对王后邓曼说:“余心荡。”
邓曼回答说:“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果然,没过多久楚武王就死了。
这段对话用现在白话文来解读是这样的。荆尸对邓曼说:“我的心最近很乱,不知道内心在烦躁什么,无法让心安定下来。”
邓曼说:“你之所以烦躁不安,是因为你的内心失去了安祥;既然内心失去了安祥,你所拥有的一切也就快要失去了。”
只有内心安祥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只有内心安祥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幸福如此,快乐如此,人生如此,诸事如此。
而这一切,都需要从“心”开始。
《心经》是指示众生,“依真心实相般若之体,起观照般若之用。”。
《心经》告诉我们,修心的根本目的是:认识真我,明心见性!
任何人哪怕能够从《心经》中提取出沧海一粟,都可以成为他终身受用不尽的无穷宝藏。
今天,笔者用卑微的心,从《心经》里撷取一粒闪烁着般若妙华的水滴,把它和领导力结合起来,我所做的、我能做的,也不过像那只“指向明月的手指”一样,希望读者通过这根粗拙的“手指”,开启自性,觉悟自我,真正找到只属于我们自已的个性化领导力。
手指不是明月,但却可以让我们找到明月的所在。《心经》也不是领导力,但领导者却可以从《心经》里,找到隐藏在领导力背后的至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