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思路:古人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而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更是应该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新思想新时代接轨。然后再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这里人力资源报有幸采访到人力资源专家王卫东先生,给我们做一些关于读书的分享。
1。您在做了很多讲座后,会经常免费赠送一些企业家《弟子规》等书,是不是您给了读好书的一个方向呢?
其实读书的最主要依据还是每个人的爱好,你喜欢什么东西、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会选择这方面的信息去吸收。
但对于社会上的人来说,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我们还需要看到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那就是影响人的外在表现的深层人性问题,而这个深层的东西是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到一个人身上的体现,特别是社会民风、家庭、学校等跟人的成长密切相关的方面对人的影响巨大但又不知不觉,所有的人都会在这种氛围中形成自己和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就是我们面对企业内部的人群必须要进行管理的地方。所以,凡是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行为方式构成的知识都是我们管理人员需要学习的。
不过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管理人员看书可能也有个进阶的过程,开始一定是学习管理方法的具体操作,稍后会升华成对人性的思考,然后才是庞杂的社会知识的海量吸收。
但我还是非常强调管理人员要有个工作以外的生活爱好,这能够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看自己,让自己沉静和沉淀下来。从爱好的角度深入下去,我们会发现很多管理的东西其实可以融会贯通,让自己从不那么烦躁的方面顿悟人生和职业。这可以帮助我们从看似无解的一些工作困惑中释放和解脱出来,我们也往往可以从顿悟中发现问题根源和解决的方法。
比如我自己非常喜欢开着车到处跑,眼中见到的美景和人文社会在开阔我的眼界的同时,也让我发现很多管理问题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普通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这对于困窘于管理现实的管理人员来说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瞬间,你的问题就解决了。
顺便说一下《弟子规》。为什么我会送《弟子规》给我的学员,原因就在于企业中的很多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不知道社会行为的规矩是什么,而这个规矩的养成是有赖于员工个人对它的认知和认同。《弟子规》恰好帮助包括企业员工在内的所有人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营养,从而促使人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不需要外来强迫,完全遵从于人的内心世界。当一个人认识到尊重他人带来的益处,并且知道如何尊重他人的时候,这个人的转变很容易产生,至少在他的意识里会进行比较。这样的改变比企业领导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效果要更深刻。
我在安徽汤池镇“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碰到的事情,恰恰验证了我的上述观点,当时的经历给我带来了很大触动。在中心工作的一个小伙子给我鞠了一个九十度的大躬,这让我体验到了一种震撼的力量。但这个躬对于在中心工作的所有人来说确实再平常不过了。这就是经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可以给别带来的影响。
类似这样的书籍至少还有《三字经》可以尝试阅读。
2。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些管理者会抱怨根本没有时间读书或者他们认为读书与管理的关系不大,管理是从实践中学,您怎么看?
对管理的认识从何而来?两个途径:实践和学习。这两个途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谁也无法离开谁。在平衡这两个途径的时候,一定会有人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一定会心浮气躁。但这是个必经的过程。大家也可以从社会现实看到,凡是成就非凡事业的人,一定是经历过多于常人的磨练。这个磨练过程是痛苦的,但也只有经过这个过程,人才能学会平衡。所以,抱怨时间不够用很正常,但要知道,时时刻刻总在抱怨的人一定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自己内在无法平衡,外面的事情更难以平衡。
所以,学习不仅是储备知识、学习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也是自我修为、不断感悟和提高境界、学会平衡和掌控自己的过程。
3。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者最近应该多看哪些方面的书?
随着国家管理水平的提高,市场竞争一定会越来越激烈,但也会越来越公平。将来我们还会在更广阔的全球范围内与中国人和外国人一起竞争。竞争一定会帮助社会逐步建立良好的秩序,帮助所有人学习社会生存法则。所以,为了解决现实竞争和未来竞争状态中的生存,我们应该学习几个方面的知识:
- 专业知识:人力资源各职能的操作和人力资源系统架构;
-企业运作:站在企业经营运作的层面思考人的作用和价值,特别是帮助领导做出客观、合理的人员管理规划和具体实施。学习如何找出企业内部最有价值的那部分员工群体并帮助他们成长;
-自我修炼:培养个人生活的情趣和品位,定位好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关系,学习个人成长发展的规律,认识到什么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有兴趣、有时间,不妨多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无论诸子百家的经典故事,还是叫人开化的至理名言。还可以学习了解世界文明发展的过程,从更广的领域内体会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获得新知的快感。
4。作为研究人力资源多年的专家来说,您认为对企业来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如何识人用人?
从对企业创造价值来考虑,贡献越大的人越是人才。但这里面也会有两个角度的思考,一个是经济价值,另一个是精神价值。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更多的企业会更重视创造经济价值的人才,这点毫无疑问。但对创造精神价值的人才普遍重视不够。
昨天刚刚看到国家在对干部进行考核的指标里,GDP所占比例将缩小,民众满意度等非经济指标权重增加。这和我对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我的文章《政府需要引入绩效管理机制解决社会发展问题》里有明确阐述)。这意味着国家也已经关注到如果只重视经济指标,国家一定不和谐。
所以,随着整个社会进步和企业管理的不断改进,对人才的认识也会逐步调整。在企业大发展时期,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人是人才。在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并走上规范管理的时候,除了创造经济价值,谁还能帮助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精神文化,谁也会成为企业的人才,甚至是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才。
所以,凡是创造双重价值的人一定是超级人才,创造了单一价值的人当然也是人才。如何辨别他们呢?很简单,首先看他们的能力如何,再看他们与企业共发展的意愿和态度如何。
5。不管是人力资源专业人才也好,培训师也好,甚至是大学毕业生,都需要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您认为应该如何才能持续进步?
这和人的心态密切相关。举个例子,在给企业进行了大量培训之后我们发现,有一部分人经过培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事的态度和方法都变得更加积极和坚定;但也总有相当一部分人无论怎样培训,他们都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当然他们的行为结果一定大相径庭。为什么同样的企业,同样的业务,同样的制度,同样的人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如此之大?这在于每个人对待人和事的心态不一样。
我们发现“积极”是一切个人和企业成功的基本要素,不论他们的基础怎样,凡是积极的人都比同等起始水平的人走得要快、升的要高、生活工作的更愉快。所以,一切希望持续进步的人只要你拥有一个积极心态,你一定会获得别人无法比拟的进步。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学习工作方法、掌握解决问题技巧、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任何人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