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除了职务上的层级差别之外,其实你与老板之间,只是角色扮演的不同,有不同的职责,对事情自然有不同的认知或看法,也会有盲点存在。
总是有些时候,你发觉老板并没有详细了解全部的事实,因此对于情势的判断过度乐观,低估了可能的风险;你听到不少顾客的抱怨,认为公司有必要改变某些作业流程,否则将严重流失客源;你想到过去曾经有过类似的成功案例,所以你相信这一次的提案一定可行……
这些种种的情况,让你觉得有话要说,更需要让老板听到。 “老板与属下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两个同样会犯错的人彼此相互依赖。”管理大师约翰?科特说道。除了职务上的层级差别之外,其实你与老板之间,只是角色扮演的不同,有不同的职责,对事情自然有不同的认知或看法,也会有盲点存在。 通常高层的主管比较偏重大方向的思考,缺乏对于细节的了解,因此在做决策时很容易忽略执行面的困难或是阻碍。更何况,当老板的想法或是决策有所缺失,倘若你什么都不说、不去说服老板,其实只会让自己的工作陷入更困难的境地,甚至无法执行,最后仍是你自己去承担失败的后果。如果你真的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说服老板就是你不可逃避的责任,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工作能更顺利的完成。而你必须认知到,说服的目的不是要对方完全接受我的想法,而是共同协调出双方都可接受的答案。 如果是这样说服,那就错了 以下便是一般人在说服时常犯的错误: 1在过程开始即坚定陈述自己的立场。 我们常认为说服老板就像是商业谈判一般,以为在一开始时就应当坚定而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在过程中不断证明自己想法的正确性。然而,在面对老板时,这种强势的态度常常却容易引起反效果。 专家建议,最好不要采取直接的方式,对着老板说:“我觉得……,我们应该……”,而是应该运用假设性的说法:“如果……,也许可以……”“有没有可能……”。采取建议性的态度,比较容易为老板所接受。 2说服是单一事件。 说服是持续性的动态沟通过程,而非立即可获得解决的单一事件。说服不仅发生在你与老板之间几小时的面对面讨论而已,还包含了准备、发现、以及对话的过程。准备的过程除了你必须搜集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进行说服之前,你必须从各种角度去测试自己的想法:这会对其他人有什么影响?我的说明是否有不足的地方?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方法?老板对这样的想法会有什么样的质疑? 此外,在说服之前,你也必须花费一段时间透过各种可能的对话机会或是观察,试着了解与发现老板的真实想法:在工作中他最优先考虑哪些事情?他必须顾及到哪些层面?他的思考模式又会是什么?在说服时你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切入点,更容易打动老板的心。 另一方面,老板也需要时间做全盘考虑,有些问题并非是一次的讨论就能决定的。自我发现是最有效的方式,你必须给老板一些时间自行得出最后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