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鸿昌,姚鸿昌讲师,姚鸿昌联系方式,姚鸿昌培训师-【讲师网】
中华讲师网特聘讲师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姚鸿昌:“望子成龙”怎么变成“望子成虫”
2016-01-20 66108
“望子成龙”怎么变成“望子成虫” 在地球上,中国以其辽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尽千辛万苦,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以“龙”为标志的中国文化让所有的中华儿女都以做“龙的传人”为自豪。于是,“望子成龙”成了延续中华文化的教育期望。人人都希望成为“龙”,家家都盼着自己的孩子成“龙”。于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庭教子的经典理念。 然而,当我们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时,却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能让我们如愿。眼看着一个个“宝贝疙瘩”们出现的“逆反”、“厌学”、“无法沟通”、“网瘾”等情况的出现,我们“望子成龙”的期望变成了“望子成虫”的无望。当一个个“小馋虫”、“小懒虫”、“小坏虫”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难堪了。“问题孩子”的一个个令我们尴尬的表现,让我们一看见就气不打一处来。有的竟将“说教”变成打骂。气得鼓鼓的家长真怕孩子成了“害虫”,甚至严惩不争气的孩子,以为靠自己的情绪和惩罚可以把孩子硬“扳”过来。结果,事与愿违,不仅没“扳”过孩子,反而把自己“扳”倒了。显然,在这场博弈中,失败的是家长。 那么,为什么“望子成龙”变成了“望子成虫”?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找不到原因,是很难改变“成虫”命运的。 其实,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孩子,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的问题。也就是说,这是个明白“我是谁”,和明白“如何活”的问题。如果你把孩子看作“龙”,用“成龙”的方法让他活,他就可以成“龙”;你把孩子看作“虫”,用“成虫”的办法让他活,他就可以成“虫”。这里关键是家长如何认识孩子,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 几位家长在总结孩子“成虫”经验时摆出了五条“经验”。 ●经验一: “以人为猪”的“饲养教育”:把人当“猪” 孩子出生后,大人们最关心的是让孩子吃好、喝好、睡好。他们生怕孩子营养不良,绞尽脑汁为孩子增加着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孩子在“以人为猪”的“饲养教育”中成了又白又胖的“小猪仔”、“小胖墩”。一位被老师称作“差生”的“小胖墩”对我说:“我最爱吃肯德鸡”。一位留守儿童的爷爷对我说:“我们也只能是管管他吃喝,别冻着了,别饿着了,学习上我们可帮不上忙。” 一些为人父母者说:“其实,人生在世,吃不好喝不好是最吃亏的,我能白来一遭吗?免费的午餐,不吃白不吃,这也是为了工作嘛。”结果,他吃肉吃成高血脂,喝酒喝成脂肪肝。孩子在仿效他中,成了只顾自己吃好喝好的“公子哥”和“小胖墩”。 看来“以人为猪”的“饲养教育”对孩子成长很不利,想让孩子学习好?难! ●经验二: “以人为兽”的“驯化教育”:把人当“小动物” 远古时代,人类靠采集和打猎生活,起初,由于打猎的工具很落后捉到的野猪很少,人们经常饿肚子。后来,随着打猎工具的进步,捉到的野猪越来越多,一时吃不完,就把活着的小野猪养在用木头或石块围成的圈里,供给它们食物,让它们继续活着,留作以后缺少食物时再吃。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野猪不能到处乱跑,只能在圈里活动;人供给它们充足的食物,不需要它们自己去捕食。时间久了,它们的性情和形态都有了变化,变得比较肥了,不像以前那么凶猛了,牙齿变短了,腰变长了,臀变圆了,腿变粗了。变成了体肥肉多、性情温驯的家猪。这就是驯化。 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有些大人正在用这种“以人为兽”的“驯化教育”方式对待着孩子。他们采用大声呵斥孩子“听话”、不许孩子“乱动”、用承诺给孩子好吃的食物和好玩的玩具为诱饵误导孩子按他们的意愿行事。孩子在这种类同驯化的教育中变得不爱说、不爱动,老老实实按大人的指挥行事。大人说一句,孩子应一声;大人推一推,孩子动一动;在孩子后来的人生生涯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孩子吃什么、喝什么,孩子学什么、玩什么,孩子考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和谁结婚等都要按一条大人为之规范的轨道行事。显然,“以人为兽”的“驯化教育”培养的是依附式学生和就业从业人。这种孩子实际上已经成为磨灭了创新思维和探索“棱角”,没有多大生存和生活能力的人。 “兽”论认为,人需要严管和严格训练,打是亲,骂是爱。在“以人为兽”的“驯化教育”过程中,孩子成了考试工具和驯化对象、大人成了干活机器和惩罚工具。显然,“兽”论不关心人的兴趣和爱好。 ●经验三: “以人为瓮”的“灌输教育”:孩子是知识罐子 孩子是什么?孩子是能装知识的罐子,是能从罐子里倒出高分的机器。当我们拼命让孩子接受着各种新知识时,我们首先想到了多给他灌。应试教育中,为了高分,每天让孩子熬夜,希望他多装点儿,此时也不怕孩子辛苦啦。素质教育中,出于天才梦想的偏激理解,一架架钢琴请进家,好象明天孩子就成明星,恨不得让孩子的罐中装得满满的知识和本事,将来才能出人头地。实际上,罐子并不是永远装不满的,孩子也不是罐子,当过度的灌输而使孩子逆反时,罐子还会拒装或倾倒。“以人为瓮”的“灌输教育”把孩子只当作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却忽视了孩子是知识的主动学习人。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只能在前人的知识圈子中苦苦记忆,却很难超越前人视野去创新。 “瓮”论认为,知识和思想是需要灌输的,你灌得越多,他成绩就会越好。孩子什么都不应当管,只要把时间全用到学习上就行了。在“以人为瓮”的“灌输教育”中,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知识和说教的罐子,大人成了灌输知识和“说教”的“水壶”。显然,“瓮”论不关心人的主动性。 ●经验四:“以人为袄”的“恩宠教育”; 孩子是“小棉袄” 人们常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其实儿子也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最纯真善良的,也是最疼爱父母的。正因为孩子可爱,父母也更喜欢孩子,也特别爱宠孩子,也愿意拿孩子炫耀自己会生、会养。 “袄”论说,孩子的“听话”和“贴心”是我的袄里儿,温暖着我的心房;孩子的漂亮和成绩是闪亮的袄面,能供我炫耀。在“以人为袄”的“恩宠教育”中,孩子成了封闭自恋的“小宠物”,大人成了到处炫耀的“大活宝”。显然,“袄”论不关心“人贵有自知之明”。 ●经验五:“以人为纸”的“乱画教育”:孩子是一张白纸 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以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于是爸爸开始画,他要把孩子“画”成科学家;于是妈妈开始画,她要把孩子“画”成艺术家;其实孩子也想画,他要把自己画成一只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在“以人为纸”的“乱画教育”中,孩子越来越不成样,于是妈妈发脾气,爸爸挥拳打,两个人一起喊:“你怎么成了这个样?” 孩子是人不是物,实施“以人为本”的智慧教育才能帮助孩子成才。然而,我们却把孩子当“小猪仔”、“小宠物”、“小罐子”、“小棉袄”、“小纸片”,孩子不成“虫”才怪呢! 那么,如何通过“以人为本”的智慧教育,让孩子成为能“集思广益,智慧整合”的创新人才呢(成龙)?智慧教子才是出路。 教育其实是“烧”的教育。烧出激情,融入生活; 教育其实是“做”的教育。做出榜样,激励环境; 教育其实是“醒”的教育。醒出自信,唤发潜能; 教育其实是“志”的教育。志出少年,活出气概; 教育其实是“迷”的教育。迷出能力,从小创造。 显然,创建一个夫妻和谐为中心,尊老爱幼为伦理,平等沟通为心灵智慧,融入时代环境为方向的和谐之家,才是走向智慧教子的起点。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们如何主动学习,唤醒自己的智慧心灵,才是最重要的智慧。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济南站 jn.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