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钱锦国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读书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孔子认为,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是自幼童起就必须做的学问,如果做好这些,还有时间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当时指古代文献或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事实上就当今的情况来看,如果一个人在家孝顺,在外忠诚,做事谨慎,说话守信,如此能把父母、兄弟、领导、同事的关系处理好,就足以让其在社会上立足、安然生活了。当然这样还不够,欲成大事者,还要有博大的胸襟,能容众爱众,能亲近贤者,向有仁德的人看齐。
孔子的这些主张无疑与当今的教育现状形成鲜明的反差。试看当今之教育,孩子还在娘胎里就开始搞胎教,生下来刚会说话也许就要教孩子背唐诗、说英语,自入学开始,文化知识的学习、考试几乎成为孩子学习的全部,学校里该有的音乐、美术、劳体等课程大都也为文化课让了路,即使这样还不过瘾,直到让补习、家教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全部塞满方才作罢。对孩子的要求,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的一切都可放宽。家务会不会做,父母下班回来会不会停下学习出房门迎接, 出门在外看到长辈会不会主动问候,乘公交会不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等等,这些日常的行为都可以被忽略掉,唯一不能忽略的就是考试成绩,因为这关乎到孩子能不能上好学校,将来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如此看来,当前教育的主要功能似乎就是促进升学与就业。至于学生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是否有优秀的品质,是否有良好的心态,是否有广博的爱心等,都只是落实在几句教育口号中而已,真正常抓不懈、狠抓落实的还是学分、升学率、就业率。清代学者李顒看了《论语》中这句话后,在其《反身录》中发表了与笔者相类似的观点:“今之教者,不过督以口耳章句属对作文,朝夕之所启迪而鼓舞者,惟是博名谋利之技。”而清代另一位理学家陆陇其在其《松阳讲义》中也提出了对现今的家长来说更值得借鉴的主张:“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养之道失也。后世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无论矣。即有能教者,又都从利禄起见。束发受书,即便以利禄诱之,不期其为大圣大贤,而但愿其享高官厚禄。这个念头横于胸中,念头既差,功夫必不能精实,只求掩饰于外,可以悦人而已。教学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坏哉?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为俗人也?”依笔者之见,一个社会,如果教育的功能完全被功利化,那么这个社会势必会充满无尽的竞争与压力,人们势必会从浮躁走向低俗、迷茫与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