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文,陈凯文讲师,陈凯文联系方式,陈凯文培训师-【讲师网】
食品、饮料、白酒实战派营销专家
49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陈凯文: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2016-09-23 2856

都说天道酬勤,但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我们身边有不少人看起来就很勤奋,但取得的进步却有限,能力原地踏步,工资上不去。


事实上,勤奋分两种,“低品质勤奋”和“高品质勤奋”,因为懒于深度思考,太多人掉入“低品质勤奋”的坑里。在“赚一亿元”之前,不妨先树立一个小目标:做一个“高品质勤奋者”

1.


如果你足够勤奋,你多半会按照被这个时代所鼓励的方式去生活——热爱学习,拥抱变化,走在快速成长的风口上——或者至少你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你会耳濡目染相当数量的缺乏实现路径的励志故事,相信天道必然酬勤,在地铁上也不忘用一本《创业维艰》或者《穷爸爸富爸爸》来配合自己的定位;


●然后,你对潮流的走向也相当敏锐,罗辑思维的语音一天不落,忙于穿梭于各互联网创业训练营,一言不合就用微信来扫一扫,自以为与各种大咖建立了连接;


●当然,作为崛起的中产阶级一份子,你对于旅游也持有支持的态度,说走就走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体验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个很文艺的说辞,然而下面往往才是重点——用美颜相机精心地采集好你“生活在别处”的证据,发布到社交网络等待别人的赞扬。


可是问题是:你做完了以上所有事,你会如愿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吗?或者你有认真考虑过结果吗?


是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讨论的绝不是“勤奋的姿势”,而是“勤奋所带来的结果”。


2

表演“勤奋”,还是想把事情搞定?


大概很少人会拒绝“成功来自勤奋”这种说法。


就像大多数人拥有梦想的人一样,说不定凌晨四点,你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东奔西走,好不容易处理好一天的工作,顾不上身体被掏空,又赶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我相信,你这么一复一日地努力,无非想结果更好一些,离成功更近一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时间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舍昼夜地消逝。


不经意间小半年过去了,接着一年又没了,直到你盘点收获时,才尴尬地发现以下事实:


1、之前计划好的雅思没有准备好,只得弃考或者硬着头皮裸考,导致无法出国;


2、一直想提高的演讲和写作技能也没大长进,所以那次难得的公众表达机会就这么白白溜走;


3、甚至你一直期待的“减肥成功后,自信满满地向女神大胆表白”这样的美好画面也没有出现,原因想必大家都了解。


这所有的一切,都与你制定目标时的雄心壮志想去甚远,压迫着你的神经,以至于你会显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实在是不公平!


事实上,我认为“说时间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进一步解释,时间甚至是绝无仅有跨越国籍限制、打破阶级边界、罔顾古今之别的神奇资源,它被无差别地分配到了每一个人手中。


而具体到用相同的时间资源产生大不同的结果,原因也是有的,即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不同。


这一点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已经详细剖析过了——不同的心智水平会让同样的时间资源在不同人那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我看来,这种优秀的心智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策略利好,它会对你的实践起到“思维工具性质”的帮助。


但是,如果让我拿一辆法拉利跑车为例,如果一名老司机想要真正发挥其威力,那除了“跑车足够新、司机足够老”之外,还有一点不可或缺——油箱里必须有足够的油。


所以,我质疑的从来不是“勤奋有没有用”,而是认为“表演勤奋”的这种行为没有价值,这种看似勤奋的行为实质上是一个人“思维懒惰”的保护色。


用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来概括:这根本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而这种“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成为了文章开头中所提及的“低品质勤奋者”。


还是结合文章开头的场景来谈:


你听完罗辑思维的语音后,一时心血来潮地下单了很多书,却从来不看——不难理解,毕竟买书的行为容易,看书则要困难得多;而更加困难的是,你完全没有思考过你应该系统地读哪些书来更好地解决你的实际问题,哪些书对你的帮助最大。


你下了血本,花了大几千块去听风头正劲的某大咖演讲,哪怕他标价¥38 的书里所阐述的思想完全一样——这也好理解,毕竟听演讲这个行为有逼格又轻松,况且还可以勾搭上大咖;


而相对让人不那么愉悦的还是埋头看书这件事了,至于能否勾搭上大咖,我认为唯一靠谱的判断标准就是你的咖是不是够大,但是思维懒惰者总会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至于“旅游去体验生活”这件事,我很认同其价值,不过我认为其美好特质依然与思维懒惰者无缘。


我问过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么?


令我吃惊的是,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好像没几个人能真正说出一个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


当然,有一个女生想得比较清楚,她认为“旅行是一种让自己从例行公事般日常脱离,去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也许正是她的这种认真思考所带来的对于旅行的认同感,让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机会——往返机票和住宿的预订、装备行李的配置,以及记录心情的旅行札记——无一例外的精心规划。


我几乎能想象出这种积极的准备态度会让她拥有怎样高品质的旅行经历。


以上行为的价值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选择了价值更低的那种。在此声明,虽然我用的代词是“你”,实际上也是“我”,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倾向。


事实上,一旦我们选择了“思维懒惰”,我们也就选择了做一名“低品质勤奋者”,同时也就选择了低价值的行为和由此而来的低价值结果。


到这里,我有了这么个初步结论:“思维懒惰”所带来的“低认知水平”才是“低品质勤奋者”产生的原因。


不过依然困扰着我的是:费这么大劲,苦也没少吃,福却没多享,从经济学角度看,“低品质勤奋者”的勤奋行为性价比极低,完全不具备投资价值,那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人还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也许美团王兴的一句话道破了天机。

3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愣了半天,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这句话,并且足够走心,多半也会被震撼到。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放弃了自我欺骗,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任何寻找借口的可能。


所以,经济学上解释不通的事情,就这样在心理学上找到了突破口。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进化史上绝对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没有被赋予过多深度思考的任务,原因很简单,光是应激反应就足以解决掉过去95%以上的问题了。但是让基因万万没想到的是,人类的进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事实上,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对此有过精妙描述。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反应快速,但很容易上当。


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处理方式——面对于变化缓慢的环境,基因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不存在任何问题。


●一方面,它做出了一个大概率靠谱的决定来应对环境的缓慢变化;


●另一方面,懒惰地走捷径也让基因节约了能量,这对于远古时期食物获取成本极高的人类而言意义非凡。


所以,当我们谈到为什么人会“思维懒惰”、或者为什么不习惯于“深度思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通过向基因施压,让其减少对于“条件反射”这种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转而向“深度思考”这种奢侈品倾斜。


这对从远古穿越而来的基因而言,无异于降低基因携带者的生存概率。简单来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层面是反人性的。


让我们从远古穿越到现在,那么目力所及,现在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变化,急剧的变化,非常急剧的变化!


事实上,变化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识,这种越来越快的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信息的指数级发展,从信息的承载方式上亦可见一斑——从甲骨、竹简、羊皮卷、印刷纸,一直到理论上无限大的虚拟存储空间。


对于这种信息疯狂蔓延所引发的知识洪荒,每个人可怜的认知能力显得是那样微不足道,认知能力取代了知识信息储备成为了更为稀缺的资源,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新的壁垒。


如果此时还顺从顽固不化的基因,继续思维懒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会导致什么结果?


我想结果大概也很容易预测——我们将无法享受到知识增长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好处,至多维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质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虑无助、不知所措。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想得到与过去不同的结果,就必须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不一样首先要体现在认知层面。


4

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从而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谈到“深度思考”,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死生亦大矣,这段话用事关生死的极端描述强调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


而事实上,在真正生死命悬一线的战争场景中,“深度思考”这种特质的地位不仅没有因为兵荒马乱的紧迫性而被削弱,反而是因为沙场嗜血的残酷特质被大大提升了。


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在这部被誉为“兵学圣典”一书的“军行篇”中有这么一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意思是说,在两军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充分评估当下态势,殚精竭虑地质问己方一切的隐患和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在脑海里推测、模拟战争可能的走势,利用现存资源来精心筹划出解决方案。


等到这所有工作都就绪,双方真正踏上战场的时候,才能将一切了然于心而胸有成竹,这仗才会有胜算。


由此可见,对于精心准备的一方,战争的大部分工作在战前就在深度思考的头脑里完成了,上战场打仗只不过是一个例行公事般的存在,胜负的天平早已倾斜。


说到战争,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也我个人欣赏的战争天才。


作为被评价为“无以伦比的常胜元帅”、被赞赏为“黄埔最优秀将军”的林彪,之所以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靠的绝非简简单单的“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是“深度思考”得出的对战场局势胜人一筹的认知水平。


江湖上关于林的战争传闻很多,最有传奇色彩的可能要数“他利用大数据活捉廖耀湘”这件事。



自1948年辽沈战役,每天深夜林彪都在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里听取军情汇报,由值班参谋读出下属各个纵队、师、团用电台报告的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而林彪则认真细致地记录着大数据。


在一次关于“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中,林彪敏锐地从一个数据的微小变化中察觉到了异样,面对一脸懵逼的吃瓜部下,林彪用三个疑问确定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林彪大步走向挂满军用地图的墙壁,指着地图上的那个点说:“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


事实上,林彪可以如此笃定,正是得益于他高品质的勤奋——拒绝思维懒惰,坚持深度思考——长期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让这些枯燥的数字在林彪脑中形成了系统化的数据库,所以一旦出现偏差,他便可以及时发现不同,推理出准确信息,找出关键价值所在。


在林彪推理出情报的帮助下,新六军的指挥所很快就被连锅端了。


新六军军长廖耀湘,这位出身黄埔并留学法国著名的圣西尔军校、参加过滇缅战役的名将,想不到自己精心隐蔽的精悍野战司令部这么快就被灭掉,输的不甘心,认为这是一个偶然事件。


而当他得知林彪是如何得出判断之后,他说:“我服了,败在他手下,不丢人。”


除了重视数据,林彪的勤奋细节还体现在他尤为重视调查,作为“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捷的总指挥,他在战前三次到平型关乔沟一带进行实地勘察:


●第一次是他带着参谋人员和电台去的。首先到平型关关口,爬上关口北侧山岭,对着地图观察平型关以东的山势、河沟、村庄和道路。然后下山沿西跑池、东跑池公路到乔沟至东河南,察看峡谷公路两侧的地形地貌;


●第二次是他化装去侦察的。重点勘察了老爷庙前的地形和乔沟南侧山地地貌,一个完整的伏击战计划在林彪脑海里基本形成;


●第三次是在上寨动员会后,林彪和聂荣臻带着旅长、团长们去侦查的,并在现场向各团指定了埋伏地点,明确了师、旅、团指挥所的位置。


战争的筹备工作历来繁杂,在战争开始前三天,基于各种局势下的战斗模拟就没有停过,这还不包括对于战时的部队部署,以及战前对于全师连以上干部的动员工作。


诚然,战争胜利的因素很多,但是至少,林彪在战前基于“深度思考”的勤奋准备对于平型关大捷的结果功不可没。


我有一个习惯,如果我觉得一个人与众不同,我会去分析他的思维方式,而了解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听他自己怎么讲。


林彪自己在《怎样当好一名师长》一文中就分述九点,把他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总结。


文章网上可以找到,看上去朴实无华却内含寸劲,条条直达要害。


在我看来,估计很少有人能按这九条来落实,原因是太耗心力——至少有四条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深度思考”,其中第五条的要求是这样的,因为太过经典,我原封不动引用出来:

5

要把各方面的问题想够想透


每一次战役、战斗的组织,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让大家来找答案,而且要从最坏的最严重的情况来找答案。


把所有提出来的问题都回答了,再没有问题没有回答的了,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犯大错误,万一犯了错误,也比较容易纠正。


没有得到答案的问题,不能因为想了很久想不出来就把它丢开,留下一个疙瘩。如果这样,是很危险的,在紧要关头,这个疙瘩很可能冒出来,就会使你们心中无数,措手不及。


当然,在战争环境中,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不可能一次都提完,也不可能一次都回答完,整个战役、战斗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有时脑子很疲劳,有的问题可能立即回答不了。


这时,除了好好地和别人商量以外,就好好地睡一觉,睡好了,睡醒了,头脑清醒了,再躺在床上好好想一想,就可能开窍,可能想通了,回答了,解决了。


总之,对每一个问题不能含糊了事。问题回答完了,战役、战斗的组织才算完成。


这里必须要说实话,起初我看完林彪这篇文章,居然相当紧张,直冒一身冷汗。


因为遑论真刀真枪地上沙场,仅仅看完这九条,就发现居然有如此多不达标之处,可见通过“深度思考”让自己的“认知升级”,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同时也松了一口气,甚至略有欣喜——好歹已经知道了方法,也算上了道。


写到这里,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奋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


我给出的答案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而至于如何深度思考,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我也会在今后的文章中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章写完,于我而言却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我清醒地知道“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其实是在同人性抗争,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奋的人都能撕掉“低品质”的标签,过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质生活。


【跟着凯文老师学营销,请关注微信公众号:chenkaiwenguancha】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济南站 jn.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