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海,李发海讲师,李发海联系方式,李发海培训师-【讲师网】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发海:易经与中医学
2016-01-20 48402
《易经》作为《四书》、《五经》之一,被列为群经之首,做为中国文化的渊源。虽然这些儒家思想经典束缚了中国人几千年,但也造就了儒雅的中国风范。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却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古人云:“学人诗经会说话,学会易经会算卦。”由此可见《易经》最早的是作为占卜的工具,发展到现今的各种宏观上的预测、决策。中国历史上的两次文化大革命。第一次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是我国文化史的一次大浩劫,许多珍贵的古迹,被无情的火海毁于一旦,只有医药、种树、卜筮的书不烧,免遭其劫。其中秦始皇认为《易经》是“天书”,第二次是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被手下人断章取义,视〈〈易经〉〉为“封建迷信”,“社会主义的毒草”,但他老人家却对易经深信不疑,甚至运用易经作为行动的指南,其当时中国的现状比较贫困,而它居然选择了延安作为革命根据地,三大战役首先攻打锦州,直到现代我的老师张志春先生在其著〈〈神奇之门〉〉中,揭开了诸葛亮借东风的预测之迷。〈〈易经〉〉是中化民族文化的瑰宝,治国之大道。《系辞》中指出“八卦定吉凶”,“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之疑”。故易经有文能定国,武能安邦;上能救国,下能救民。其科学价值实为珍贵。不仅用在军事上、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兹根据八卦图发明了计算机二进制,震动了世界整个科学界,故易经八卦有计算机之母的冠称。更重要的是在中医药学中也起着指导作用。

一、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从哲学的观点来讲,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具有对立统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这一认识,主要来自人们长期对各种自然变化现象的观察与认识,特别是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天文、气象、历算方面(易经)的成就,为确立这一自然法则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如〈〈周易·系辞〉〉说:“阴阳之义配日月”。“易”字从日从月。〈〈说文〉〉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周易·系辞〉〉还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如《周易·彖》中的《泰卦》曰: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所谓天地交,是指泰上坤下乾,坤为地,乾为天,天本在上,而今在下,地本在下,而今在上,以示天阳之气下降,入地气之中,地阴之气上升而入天气之中,二气交感,故有“天地交”之义。由于阴阳二气交感,万物生生不已,故为通达,即是“万物通”。 所谓上下交,是指泰上坤下乾,乾为天阳本在上而今在下,坤为地阴本在下而今在上,故有上下交感之义,就社会而言,乾象征君,坤象征民众,在泰卦,君在下,众在上,以示君民上下交感,志向相通。自然界的阴阳二气交感,万物通达生长;社会中君臣上下交感,志向一致,故天下泰平和谐,因而称此卦为《泰》卦。泰。就是泰平,通达。
从阴阳鱼,学名太极图来分析:图案是黑白回互,两侧宛如两条颠倒的小鱼。它是古人概括阴阳易理和认识世界的宇宙模型。太极图最外层圆圈为太极或无极,示意宇宙万物乃由元气化生并不断运动循环;圆内白鱼在左头向上为阳,黑鱼在右头在下为阴,阴阳鱼中又有小圈为鱼眼,展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左升右降;阴阳二鱼又以“S”形曲线为隔,寓示在负阴抱阳中,阴阳的平衡不是一刀切成的两半圆式的对称,也非天平式的平衡,而是变化的、此消彼长的阴阳匀衡。阴阳鱼太极图是阴阳学说理论的平面模式图,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表达。
中医药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自然也就用了太极图为志徽,但在医药行业中多称之为阴阳鱼。在医药书籍上常印有太极图,而在中药铺门两侧的招幌上,则是在一串膏药、丸药下面挂条鱼,既以鱼谐音愈(治愈),又左右两鱼合而为一太极。就更富有象征性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这里指的是阴阳。“本”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有以六气为本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所谓本也,是谓六元”;有以疾病为本的,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有以病为本的,如《灵枢·病本》说:“大小便不利,治其本”,要注意区别。本段最后指出“治病必求于本”,即强调治病必须探求阴阳的变化。阴阳是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基于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性,《内经》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明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和整个生命活动都是建立在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的。生命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的对立运动和与自然界阴阳变化保持统一协调作为基本法则而进行的活动,如果这种有序的,高度的对立统一协调关系被破坏,就会使阴阳失去相对平衡而发生各种各样的病变。或因阳偏盛而出现热证,或因阴偏盛而出寒证……尽管导致疾病的原因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也很复杂,但其主要的病理机转,仍然是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因此在诊断上如能抓住这一基本病理过程进行辩证,就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质。把辨别阴阳作为诊察疾病的纲领,就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同时,在治疗上相应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方法,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即可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

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基本元素是这五种物质,强调了朴素唯物物论的哲学世界观。并认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洪范》)将五行当作一种具体形象化的逻辑符号,代表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基本元素属性和联系,说明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并以此建立了一个描摹宇宙辩证运动的哲学模式。即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的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燃烧为火,火熄灭为土,土中含金,金的表面有露水,即一物产生另一物。五行的相克即水胜(克)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即一物克另一物。这种相生相克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交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把人体的各个部位对应于八卦,分为内外五行。如外五行:乾为首,离为目,坎为耳,兑为口,坤为腹,艮为手,震为足,巽为腹,内五行:八卦配五脏,乾兑为肺,离为心,巽为胆,震为肝,艮为脾,坤为胃,坎为肾。中医应用五行逻辑的生克乘(和)侮(失和)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及病理的各种关系:“肾(水)之精以养肝(木)[水生木]、肝(木)之藏血以济心(火)[木生火];肺(金)气清肃下降抑肝阳上亢[金克木],肝(木)条达疏泄脾(土)的雍塞[木克土];肝(木)可传脾土[木乘土],脾病可以传[土侮木]。”《渊海子平》中的《继善篇》曰:“金弱遇火炎之地,血疾无疑。土虚逢木旺之乡,脾伤定论,筋骨疼痛,皆因木被金伤。眼目暗昏,必是火遭水克,”

二、 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统称,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经络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使体内脏腑与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紧密配合,协调一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必不可少的组织,如:《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调虚实,不可不通”。临床可使用针刺的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时间运用适量的刺激来治疗疾病,最为典行的是子午流注针法中的天干配脏腑的“纳干法”和地支配脏腑的“纳支法”。
天干配脏腑是“纳干法”的基础之一,在逐日开穴时,按照井、荣、输原、经、合的流注次序,根据当时的天干,依次取所属脏腑俞穴,如下列口决: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阳府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
阳干宜纳阳之府,脏配阴干理自当。
地支配脏腑是以一天十二地支与脏腑相配,是“纳支法”的基础之一;以十二时辰代表十二经来取穴。人身气血运行,从中焦开始,上注于肺经,经过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再流注于肺。这个流注,是从寅时开始,所以十二时便以肺寅大卯相配合。如下面的歌决: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午心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戍,亥焦子胆丑肝通。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引自针灸学)
(1) 甲日戍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
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
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2)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
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3)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戍内庭治胀康,
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
丙午时受三焦火,中渚之中仔细详。
(4)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经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5) 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选。
壬戍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
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6)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
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7)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戍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
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8)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
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
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9)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
丙午小肠后溪俞,大肠庚戍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并穴关冲一片金,
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思义深。
(10)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
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
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三、运气学说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我国古代探讨天气时气象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影响的一种学说。天气与气象变化本来存在一定的联系,而两者对人体和其它生物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运气学说从宇宙节律来探讨气候变化,不仅有着深刻的天文背景,同时在气象、历法、物候等方面都有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它以作为自然法则的阴阳五行为核心,在整体恒动观的思想指导下,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以六十年周期的气候运动化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以五运、六气、三阴三阳等为理论基础,以天干地支作为演绎工具,用以推测各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情况,指导临床辩证诊治。
“五运”是代表五行之气的木、火、土、金、水,分配以天干,用来推测每年岁运和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甲已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其中“甲已之岁”,即在年干上逢甲逢已之年。六十年甲子中,年干上逢甲逢已之年共十二年,即:甲子年、甲戌年、甲申、甲辰年、甲午年、甲寅年、已巳年,已卯年,已丑年、已亥年、已酉年、已未年。“土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土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湿的特点比较明显。“乙庚之岁”,即在年干上逢乙逢庚之年,六十年甲子中,年干上逢乙逢庚之年共十二年,即:乙丑年、乙亥年、乙酉年、乙未年、乙巳年、乙卯年、庚午年、庚辰年、庚寅年、庚子年、庚戌年、庚申年。“金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金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以燥的特点比较明显。“丙辛之岁”,即在年干上逢丙逢辛之岁。六十年甲子中,年干逢丙逢辛之年共十二年,即:丙寅年、丙子年、丙戌年、丙申年、丙午年、丙辰年、辛未年、辛巳年、辛卯年、辛丑年、辛亥年、辛酉年。“水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水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以寒的特点比较明显。“丁壬之岁”,即在年干上逢丁逢壬之年。六十年甲子中年干逢丁逢壬之年共十二年,即:丁卯年、丁丑年、丁亥年、丁酉年,丁未年、丁巳年、壬申年、壬午年、壬辰年、壬寅年、壬子年、壬戍年。“木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木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风的特点比较明显。“戊癸之岁”,即在年干上逢戊逢癸之岁。六十年甲子中,年干上逢戊逢癸之年共十二年,即戊辰年、戊寅年、戊子年、戊戍年、戊申年、戊午年、癸酉年、癸未年、癸巳年、癸卯年、癸丑年。“火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火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火的特点比较明显。
“六气”是属三阴三阳之气的风、火、暑、湿、燥、寒,分别配以地支,用来推测每年岁气和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如:《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这里所说的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戍、巳亥等,统称“地支”。基次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共十二个,所以又称十二支或十二地支。运气学说以地支作为符号并把它与三阴三阳、年度直接联系起来,以子午代表少阴,以丑未代表太阴,以寅申代表少阳,以卯酉代表阳明,以辰戍代表太阳,以巳亥代表厥阴。根据这个测算方法,六十年中各个年份的气候变化特点大致情况是:逢巳逢亥之年共十年,即已巳,乙亥、辛巳、丁亥、癸巳、己亥、乙巳、辛亥、丁巳、癸亥。这十年中气候变化已如上述与风的变化密切相关。逢子逢午之年共十年,即甲子、庚午、丙子、壬午、戊子、甲午、庚子、丙午、壬子、戊午。这十年中气候变化与热的变化密切相关。逢丑逢未之年共十年,即:乙丑、辛未、丁丑、癸未、已丑、乙未、辛丑、丁未、癸丑、已未。这十年气候变化与湿密切相关。逢寅逢申之年共十年,即:丙寅、壬申、戊寅、甲申、庚寅、丙申、壬寅、戊申、甲寅、庚申等十年。这十年中气候变化与火密切相关,逢卯逢酉之年共十年,即:丁卯、癸酉、已卯、乙酉、辛卯、丁酉、癸卯、已酉、乙卯、辛酉。这十年中气候变化与燥密切相关。逢辰逢戍之年共十年,即:戊辰、甲戍、庚辰、丙戍、壬辰、戊戍、甲辰、庚戍、丙辰、壬戍。这十年中气候变化与寒密切相关。加以归纳即: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戍太阳寒水,巳亥厥阴风木。这也就是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在这种配合中,年支是代表各个年份的符号,三阴三阳是代表气候变化的符号。它们的物质基础是气候本身。因此,原文在介绍了三阴三阳配六气后明确提出:“所谓本也”。本,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在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的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变化,便没有生命。因此,自然气候也就是成为自然界中生命的源泉,因此,六气也叫“六元”。这就是原文中所说的:“年谓本也,是谓六元。”这里所说的“本”指本质,也可以解释为生命之本。“元”,同源。此处指生命现象的根源。原文明确地指出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在自然生命现象中的本源地位。

四、诊法学说

诊法,是收集临床资料的手段,检查疾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方面的内容,通常称为“四诊”。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病变。通过经络的作用,必然会从五官四肢等体表组织表现于外。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某一局部的形体官窍组织,往往与全身的脏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可以通过这一局部所反映出来的病理现象,了解另一局部乃至全身的病理变化。从而为中医学创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诊断方法。如:《素问·阴阳应向大论》曰: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纲领。因为人体一切病理变化。都表现为阴阳的偏盛偏衰,通过四诊了解和分析病情的阴阳变化,这是治疗疾病的必要前提。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此皆中医之大法”。张氏之说,不仅切合中医旨意,而且符合临床实际,若从哲理言之,这正是“一分为二”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此段话的意思是:四时阴阳五行的微妙变化,都在脉象上有所反应,不可不细心审察。“纪”有纲纪、纲领之意,审察脉象四时变化须有一定的纲领,即当先辨别阴阳的升降。夏至至立秋,阴气微上而阳气微下;冬至至立春,阳气微上而阴气微下。脉应四时,随阴阳升降而变化有期,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所以必须首先明了四时阴阳变化。才能知四时脉象之常。 “经”常道。阴阳升降是四时变化的纲纪,五行相生是四时变化的法则,四时的更替因五行相生而产生,所以审察四时脉象变化。应先从辨别阴阳开始,进一步根据五行来分析。五行相生有一定的常度,并与四时交替相应,即春木生夏火,夏火生长夏土,长夏土生秋金,秋金生冬水,冬水生春木。而脉象的变化也以与四时相应为宜。四时之阴阳有盈亏,六气有太过不及,所以发病有虚有实。惟有从人与天地如一,脉象变化与四时相适应的观点出发,审察脉象,以常测变,才能得到虚实之情,补泻才能恰当。 “一”指天人相应之理,知道了人与天地如一之情理,在诊断上,能结合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审察脉象、面色等,就能预测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这是传统的中医看病时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八纲的方法来诊断,通过观察你的气色与脉象,便知你身患何种疾病,或者配合先进的科学仪器来查出你的病症。这些都是疾病已经形成才能看得出的,不能防患于未然。而在命理中,能够提前看出你这一生已患或未患的疾病。也就是说,根据一个人的八字是能够看出他体健时,将来可能发生的病症。甲是阳木,甲主胆主头。乙是阴木,乙主肝主项。丙是阳火,丙主小肠主肩。丁是阴火,丁主心。戊是阳土,主胃主肋。己是阴土,主脾主腹。庚是阳金,主大肠主脐轮。辛是阴金,主肺主股。壬是阳水,主膀胱主胫。癸是阴水,主肾脏主足。以上是十天干之所属。书云:“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胞肚及牌乡。寅胆发脉并两手,卯本十指内肝方。辰土为脾肩胸类,巳面咽齿下尻肛。午火火神司眼目,未土胃脘隔脊梁。申金大肠经络肺,酉中精血小肠藏。戌土命门腿踝足,亥水为头及肾囊。”又曰:“午头巳未两肩均,左右二膊是辰申。卯酉双肋寅戌腿,丑亥属脚子为阴。乾首坤腹坎耳情。震足巽股艮手留。兑口离目分八卦,凡看疾病此推求。”

五、治则学说

中医治则学,包括治疗疾病的原则,及其在治疗原则指导下,根据不同具体病情,所制定的具体治疗方法和制方用药法则。中医针对疾病错综复杂的变化。制定了诸如平调阴阳、补虚泻实、明辨标本、正治反治、三因制宜、治末病等重要的治疗原则。这些治疗原则,主张在整体水平恢复机休阴阳平衡协调;强调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提出用标本的概念表达存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双方,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并认为不但要知其常中常,而且要知其变,既要制定常法,也要制定变法,充满了整体观念和辨证法思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主要是论述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确定治疗原则的方法。“察”有考察之意,“阴阳”指脉证的阴阳属性。”“调”,治也,“平”平衡,协调之意。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诊断疾病,必须通过对脉证的阴阳属性的辨别,掌握疾病病机中阴阳偏盛偏衰的本质变化。然后以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为目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阴阳偏盛,而其相对的一方没有构成虚损时,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阴阳偏衰,则应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的关键是要恢复机体原有的阴阳平衡状态。若阴阳偏盛,而其相对一方偏衰时,则除损其有余外,应配合扶阳或益阴之法,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时,前者要治阳顾阴,后者要治阴顾阳。所以调治阴阳,以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为度,不能超越一定的了限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灵枢·五色》曰:“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灵枢·终始》“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流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我国很早就有“易医相通”的说法,自古以来,“不研易者,不足以为良医”“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就是研易学的人,都要把中医的《内经》作为主要参考书,研究中医的人,也要把《易经》作为理论的渊源。所以易经八卦的原理,早就用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作为预测疾病和准确的诊断疾病,预防疾病,在信息上提供可靠的主要证据。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济南站 jn.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