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书籍,我们称之为口号类众书,此类物种更常见于商业类书籍,其立意之新颖,语气之强烈,让人总有不买不行的冲动,看这样的书,阅读的过程是激情有余,而其留下的记忆却......往往经不住实践的考验,甚至经不起逻辑的推敲,但绝对是一个成功的“销售过程”,大家可以批评这种浮躁,也可以理解这种热情,虽然活力有余,冷静不足,当我今天谈起“商业模式”的时候,有些朋友可能会对这舶来的概念产生怀疑,特别是在这个流行玩概念的时代。客观地讲,这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50年代,“商业模式”既已经提出,但是学界一直不够重视,直到80年代开始才引起重视,不可否认当今出版界、培训界都总爱拿出一些新的概念出来进行商业运作,但是从学术实践的角度讲,《企业战略管理》学科需要“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一系列要素及关系的概念性工具】,因为只有把那些经典的“战略管理思想”作为元素具体到商业模式中去,才能发挥这些思想的最大价值。
有人认为商业模式是为了客户价值最大化,有人说是为了利益关系者结构的最优化,而我却只能给出一个最庸俗的理解——商业模式就是要如何盈利,因为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盈利,“客户价值最大化”解决的是收入模式的问题——如何持续地挣钱,但是挣到钱并不意味着可以盈利,因为还有成本结构,许多非营利的机构的确能够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他们并不考虑盈利,也许会考虑节余;同样的,利益关系者结构的优化也并不是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无论如何优化,其目的都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但同样并不是盈利本身,而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盈利,盈利 = 收入模式(产品与服务+销售收入+客户关系)- 成本结构(核心能力+活动配置+合作伙伴关系网络),所以商业模式需要涉及的是整个盈利结构的各元素的综合考量,任何偏颇是不客观、不科学的。
当谈到商业模式的时候,总会提到B2B模式、B2C模式、“鼠标加水泥模式”、“广告收益模式”、“剃刀模式”......等,确切地说它们都是属于收入模式的范畴,并不能以点带面地认为是商业模式的全部,就像一个家庭装修的结构图,我们不能因为客厅重要,就把整个家装全部弄成客厅,收入模式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核心能力,没有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如果组织效率低下,都可能使其致命。
我在某些文章中看到这样的观点:
“......而在中国,商业模式的创新,显然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存在一个庞大而低端的消费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在绝对意义上说,远远没有饱和,无数商品还没有被寻常消费者享受到,商业并没有得到更广泛普及。而在短期内,国民的收入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也导致中国对高端消费的抑制,这个时候,发现新的需求,并且创造出新的需求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这样的论点,我深不赞同,首先,技术创新是商业模式中构成核心能力的重要部分,没有技术上的创新,空谈商业模式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其次,中国并不是一个低端消费品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但绝对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难道大家认为IPHONE、HTC、联想、NOKIA就卖不过那些山寨手机吗?试观,国内哪一个行业尚还没有树立起知名品牌的标杆,而且优质商品也不一定就是高价位,技术创新的目的更不是为了高价位,这与技术创新的目的完全相反,但是笔者的意见,却让我深深地预感一种投机取巧的危险,在全球商业模式越来越依赖技术创新的同时,而我们却在试图摆脱它,因为我们认为创意性地打造一个收入模式更适宜于低成本的运作,但是核心能力在哪里?我们都知道——任何没有核心能力的商业模式都会被别人轻易地复制,哪怕在当初,你高喊它有多么的与众不同,到最后,在一个狭小的行业却拥有无数的竞争者在制造红海。所以要想让你的商业模式无法被复制,那就得看你是否掌握了核心技术或资源,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问题!
我这里谈到的技术创新,并不仅是指技术的原创性,并不是指获得专利的多少,我说的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原创、新技术的使用、技术改进,当我们回头看看中国比较成功的明星级企业,诸如“淘宝网”、“海尔集团”“联想集团”、“七天酒店”,他们的成功无不是依赖新技术的发展与使用。技术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降低制造成本,这无不涉及到企业如何盈利的根本问题,产学研的高度结合,跨学科、跨专业的技术合作都是技术创新的范畴,同时也是商业模式考虑的范畴。
设计商业模式,并不在于全副精力地打造某一个要素,因为单个的要素并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独特的收入模式可以打造优质的客户体验,良好的客户关系可以持续地制造收入流,但是凭什么你能做,别人就不能做,那是核心能力的问题,核心能力包括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同时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网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组织系统的高效更能够降低内部活动配置成本,只有成本优化,收入增加——才能真正地实现商业模式的健康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