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高高兴兴地系上纱笼,拍照留念。就在等待夕阳西下,准备拍下金光染黄佛像美景的当儿,四周传来回教堂诵经的声音,让人恍然回过神来,受过印度教、佛教洗礼的爪哇,现在九成人口是回教徒。
走在日惹最繁忙的马里奥波罗街,林立的商店、五脚基里的摊贩,售卖最多的商品也是峇迪服饰。
峇迪是南洋人熟悉的纺织品,“以小点染成的布”图案花纹繁复多样,而这种“蜡染”手工艺,又以印尼爪哇一带的匠工发挥得登峰造极。峇迪是爪哇王宫六种技艺之一,布帛上的花卉星烁,是巧手慧眼,耐心用蜡笔点点连成线构成图的结晶。再将布放进染缸染色,经脱蜡、漂洗,工序繁复。
传统的蜡染,色料取自植物,物种丰富的印度尼西亚就有150种植物可以炼取色素,为棉、丝、羊毛等面料上色。后来,人们改用化学染料(据说还是华商带进来的),引进印染技术,让手工技艺跃入大量生产的商品化阶段。
峇迪是文化图腾,身份象征,更是一部丰富的纺织文化史。
最早只有宫廷王室才能穿戴,后来才流传至民间。一些家族有自己的图腾,一些图案也只限王室才能采用。另外,峇迪与宗教密不可分,在一些仪式中占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比如妇女怀头胎时就裹上七层的峇迪布,图案也是浑圆吉祥。在火山频发的爪哇,把王室才能穿的峇迪丢进火山口,是重要的祭祀仪式。
传统的爪哇峇迪主色是靛蓝、深棕和白,分别代表印度教中的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和毁灭之神湿婆。
爪哇港口是香料之路的要塞,印度、中国、中东及欧洲的船只停泊靠岸。在荷兰殖民时代,沿海的北加浪岸(Pekalongan),也是爪哇的商贸中心,人流的汇集,文化的撞击,留下了各自的印记。
荷兰贵妇在设计上引入欧洲的水果、花卉、蜂鸟图案。华商偏爱浅蓝、粉红、艳红和靛蓝,为峇迪注入了新的生命。
峇迪业在近代曾遭受重创,2002年的峇厘岛爆炸案,2003年位于雅加达峇迪外销中心Tanah Abang商场失火,大批峇迪产品堆积如山。
印尼在2009年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峇迪列为“无形文化遗产”,随之而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也增加了。印尼政府除了投入资源,协助业者外销,也扩大峇迪的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升产业值。
印尼总统尤多约诺本月17日在雅加达会展中心举行的全国峇迪展上就透露,约有3亿5000万人直接或间接受聘于峇迪业。根据统计数字,从2006年到2010年,峇迪收入增加56%,达4亿3600万美元(约5亿5200万新元)。
峇迪衬衫是在上世纪60年代印尼独立后才出现的,政治领袖带头在正式场合穿。申遗成功后,政府也鼓励公务员和私人企业员工每逢星期五穿上峇迪服装,从而带动峇迪的需求。
我虽然被峇迪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但我总想起参观峇迪作坊时,工人们没带手套,把手浸在染缸工作的情况。有位老人家的双手浸泡得脱皮褪色,地上的污水流啊流。想着想着,峇迪斑斓夺目的图案仿佛在我眼前晃动了起来。何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