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的启示
作者 :耿贺敢
有一种鱼叫沙丁鱼,天然惰性,不爱动,把它们放在一起 ,长途贩运很快会因不动而窒息死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经验的渔夫总是在沙丁鱼容器里放几条爱动的鲶鱼,鲶鱼天然爱动,这样,因为鲶鱼不停地动 ,就使得全容器的鱼都不得不动起来,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负激励”效应,使所有的鱼儿们才不至于死亡,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 “鲶鱼效应”给我们的启示:这个比喻用在这里也许不太贴切,但暂时也找不到更好的例子,因此,也只好权且借用一下。民办学校体制的优势在于生存压力,他们有一种天然改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动力,给公办学校,底盘大, 牵一发而动全身,体制改变难度大,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从而带来了“负激励”效应,使得在竞争中公办学校也必须时常处于一种“动”的状态。这样,对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竞争就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如果这种“鲶鱼效应”利用得好,能够有效的促进整个国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由于民办教育特有的管理体制,显示出它极大地灵活性和改革活力,能够大大激活了中国教育的体制改革。
民办学校校长有危机感,办不好要倒闭,赔血本;老师有危机感,教不好扣奖金,甚至随时被辞退,失去饭碗。因此,校长不能不干好,老师不能不教好 。因此,他们常常有一种背水一战的决心, 混天度日的思想在这里是根本没有市场的。这样以来,客观上能把人的潜力挖掘到极限,改革意识强,创新力度大,因此,笔者认为,他们有资格扮演激活和引导中国教育改革急先锋—“鲶鱼”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