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艺,李文艺讲师,李文艺联系方式,李文艺培训师-【讲师网】
中医养生、压力管理、心理励志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文艺:[养生知识]古人天地概念"天人合一"与健康养生的渊源(白忠凯 耀州人)
2016-01-20 11801

在中华大地上,人类的脚步已经行走了几百万年,而所谓的文明史只不过五千年。在这既短暂,又漫长的五千年里,先人们“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提出来一些学术主张,这些观念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天人合一”就是古人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主张。古人为何提出这样一个主张?它依据的事实是否充分?前人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进行探索,找出古人提出这个主张的所以然来。

  一、天地是人的父母

  古人主张“天人合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人类来源于天地自然。《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由此可见,天地自然在古人的意识里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认识也是完全合乎真理的。

  在中国古人的宇宙观里,天地也是逐渐生成的,而不是上帝创造的。尽管学说不同,但是都主张天地的自然生成观,比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天地)”,“道生一,一生二(天地)”,甚至在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中,也是主张自然生成论,“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生其间”。有了天地,就有了阴阳;有了男女,就能衍生万物。因此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三生万物”。人是万物之中最为可贵的生命。

  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万物是天地的子女;有父母与子女的传承不息,就能繁衍昌盛,万世不息。既然人类的父母是天地,人类能够不尊重天地吗?同样的道理,人类既然是天地自然所生、所养,人就必须尊重自然,而不能为害自然、破坏自然,这也是不容置疑的道理。“天人合一”的学术主张,也就蕴含其中了。

  一切生命,必须按照日月运行产生的寒暑变化而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当然,人类社会进步之后,科学技术可以使很多植物“秋生冬长”、“冬生冬长”,但是这种“秋生冬长”、“冬生冬长”也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模拟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的自然规律,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正与《周易》所说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完全一样。即使人们上了天,入了海,也是要模拟在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在天上,在海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升降出入”一刻不辍,才能维持生命的正常状态,否则“出仓不戴面罩”,很快就会结束生命。

  二、天地是人的老师

  古人所以主张“天人合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可以从大自然那里学习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智慧。在古人的生活里,时刻离不开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早慧的古人,在劳作之后,在闲暇之余,开始观察世界,开始思考人生,于是就有了文明的起源。他们看到的是天地的变化,“法象莫大于天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看到的是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有序而不停地发展着。因此就提出来“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见《周易?文言传》)的观念。

  最早的思想家,从天地那里看到了“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大公无私精神;看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行动榜样;看到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修养美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是无私的,这就是古人从天地那里学来的知识与智慧。

  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高山之巅,深海之下,甚至是冰雪覆盖的冻土层里,都有生命在那里“自强不息”地生活着,并且不断地把周围无序的无机物质,逐渐转化成有序的生命活性物质,“自强不息”地一次一次绽放生命的光华。即使是很短暂的昙花一现,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的完整绽放。没有个体的“自强不息”,就不会有族群的繁衍昌盛。  因此说,所有的生命延续,都是“自强不息”的结果。恐龙所以灭绝,就是因为不能继续“自强不息”了。

  古人见到了太多的“自强不息”的现象,然而,他们并没有停止在对于大自然这种现象的观察和赞美的境界里,而是进一步追溯其“所以然”。生命的万物为何能够“自强不息”?古人说这是因为“天行健”。 “天行”最基本的规律,就是“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日月寒暑的不停变化是有规律的,是铁定不移的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阴阳盛衰的有序转化。因此《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自强不息”不是追求极限,不是瞎逞能,而是要有序地运动。“升降出入”的生命代谢,“日新之谓盛德”,不仅不可停止,停止了就意味生命的终结;而且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升降出入”太快太慢、太多太少都是病态。所以“升降出入”的生命代谢运动,必须“适中”、“和谐”,“动而中节”。

  三、天地告诉人智慧

  天地不停地变化,日新月异,阴阳变化,一刻也不停止。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

  有巢氏在树上建巢穴是创新,燧人氏钻木取火也是创新。伏羲制九针除疾病是创新,神农氏尝百草识药物也是创新,黄帝坐名堂讲医理更是创新。

  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这就是古人总结的天的规律。因此,《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只有这样才能生得自由,活得滋润,才能“与万物俱沉浮于生长之门”。古人提倡“道法自然”,主张“天人相应”,是说向大自然学习,可以获得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智慧,也是健康长寿的秘诀所在。

  人体是有智慧的生命之物,所以说天地之间,人最为可贵。有了喜怒哀乐七情变化的人类,才有了文化日益繁荣的世界。然而,喜怒哀乐的情绪不是随意释放的,也受“升降出入”规律的支配。试想,一个人应该笑的时候,不但不笑,反而哀哭,这是正常的人吗?一个人受到外界不公正待遇,应该愤怒的时候却没有愤怒,火窝在心里,郁积日久就会得病。喜怒哀乐只要是“适中”地发放,就是生命和谐的音符,是一个人正常生理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假如喜怒哀乐不加节制,或者不适当地发放,不但不能自制,而且对别人的劝告,也没有应有的反应,这个人的神智就出了问题,健康也就会受影响,不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了。

  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够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这个世界就是美好的,也是和谐的。相反,如果世界上许多人都喜怒哀乐,却不是“发而中节”,而是随意地释放,那个世界该是多么混乱啊!“小人之怒,以头抢地”,尽管是一种悲哀,尚且不足以危害整个社会;“天子之怒,伏尸千里,血流成河”,那个世界就会充满血腥。《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使“自强不息”的万物,“并生而不相害”,这该是怎样一种高度的智慧啊!

  四、天地告诉人健康长寿的秘诀

  “健康”是一个合成的双音节词组,这两个字有不同的起源,含义也有较大的差别。具体地说,健康的健字,主要指形体健壮、强盛,因此有健身、健壮的习用词语。《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健康的康字,主要指心态坦荡、宁静,像大地一样宽厚、安稳,因此有康宁、康泰的惯常说法。“小康生活”、“康庄大道”也主要是从社会人群的“满意度”出发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财富的绝对丰富。

  健身馆主要是为了强壮身体而设置的,进健身馆的人大多是健康人。康复中心则主要是调整心态,让患者从严重疾病的现实出发,重新适应家庭生活,回归社会大家庭,是为“减少致残”而开设的。“康复”不是以完全恢复形体健壮为最高追求,因为许多疾病必然会留有后遗症,但是可以通过康复锻炼达到身心重新适应生活需要。

  中医与西医在健康问题上的标准是不同的。西医强调健康是要有数据来说明的,各项形体检查指标正常,或者大致在正常范围,这就是健康的标志。中医的健康标准主要是个人心里的判断,是精气神的充足。所谓“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认为健康的第一标准是人体的精气充盛,精神健旺,而不是形体的“客观指标”如何。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每年都要健康查体,也的确检查出来不少“三高”人群,对于疾病防治关口提前有一定作用。但是,现实生活里也常会看到,一些“各项检查指标正常”的人,突然倒在工作岗位上,或者倒在宴席酒桌下,或者时隔不久竟然检查出来一个“癌症晚期”。

  中医学不重视形体检查数值是否正常,并不是不重视预防疾病,相反,中医学的健康观念是要人们时时刻刻注意健康,是“全天候”的“动态自我观测”。因为,中医认为六淫、七情皆可致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因此,人体必须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心安不惧,不妄作劳,使形体与精神俱佳,正气存内,“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一旦养生不谨,六淫、七情皆可为患,“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就失去了健康,并且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就需要调理治疗,以便重新恢复“以平为期”、“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由此可见,中医对于健康的关注,完全是动态的,是长久坚持不懈的,决不是依据一时的“健康体检”,也不仰仗形体“各项指标正常”。因此,中医是注重状态转换的“状态健康观”,而不是依赖不出现病理病灶的“形态健康观”。

  这就是中医所以能够“治未病”的根本原因,不要错误地认为“治未病”就是“早吃药”,更不能“努力找病,被动吃药”。

  谈论健康问题,不能只重视形体的仪器检查,而忽视人体的心理感受,忽视人对于社会身份的认同,忽视人与天地自然的适应与和谐。

  中医的“状态健康观”,主动权在每一个人手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自我检测”,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保持健康状态,把精气神养好。一旦出现精气神不足,或者“升降出入”太快、太慢的情况,就需要自我调整;自己调整不过来的时候,就需要找中医帮助,以便恢复自己的健康状态。因此说,中医养生保健的知识,“扶正祛邪”的措施,可以关爱每个人的整个一生。

  注重形态的西医,重视病理病灶,发现了病灶,就找到了靶点,然后可以施展手术切除,或者进行拮抗生理物质,阻断受体,或者补充缺乏的物质元素,大约都是“我来拯救你”的急救措施,有其长处,而中医是“我来帮助你的医学”,帮助人们恢复自组织能力。

  一个人可以经常被帮助,但是不能“经常被拯救”。因此,中医对于人体关爱的知识,需要人们时刻牢记,谨慎遵行,受益终身,长有天命,尽终天年,达于寿域。由此可见,对于中医的健康观念,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努力发掘提高。

  我们应该向古人的高度智慧学习,把中华“元文化”里博大精深的思想发扬光大,为民族的振兴,为中医学的再度辉煌而努力。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济南站 jn.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