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会有家长提问这样的问题:·孩子总是做错事,我耐着性子和他说道理,他不听,也不认错,怎么办呢?·每次做错了事,批评他,他就发脾气,不认错,不改过,烦死了。也有情况相反的:·做错了事,一说他,他就认错,可是从来不改,怎么办呢?·做错了事,和他讲道理,他都说懂得了,保证会改过,可还是照样做错,不肯改。这些家长都是爱学习的,能够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还有不少“坚持严格管教”的,主张不必多说,“打一顿就乖了”。那么她们为什么还来咨询?因为这些打了就“乖”的孩子,同样没有改变,而且还会发生更多的教养问题。
什么是“错”?究竟令家长总是耿耿于怀的这个“做错了事”是怎么个错?为什么是“错”?有什么标准?如果只是家长的标准,那么家长在“宣判”孩子做错之前,有没有先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让孩子明白他究竟做了什么“错事”。更重要的是,家人认定的是非观,是不是符合孩子成长教育的理念?如果是孩子成长过程必须经历的探索求知的行为,那算不算做错?许多时候,家长目睹孩子做了自己不愿意看到,或不能够接受的事,立刻情绪激动,出口便指责孩子,出手便施与体罚。当孩子还在猜想“错”这东西“长的怎么样”的时候,家长已经声色俱厉地训了起来。孩子从莫名其妙、惊愕,到惶恐不安,家长并没有理会他脸色的转化,立即对他下了犯错的判决,紧接着就是一阵数落、处罚,或者是“耐心地”说起道理来。就这样,孩子始终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你说,他能改变吗?改变成什么样子?
知道做错,那是在有了是非观念以后的事。但对于幼儿,由于缺乏认知经验,只有在亲自动手做,做了感觉被父母肯定,自己也比较快乐、有成就感,他才能够理解并认定那是“做对了”,相反,那就是做错了。如果“做错”仅仅是家长的判定,那么孩子没法接受,不会改变,那是必然的。家长怎样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正确”或“不正确”不是谁说了算的。“是”与“非”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对于幼儿,这没有绝对的标准。符合社会规范、不损害他人,也不损害自己,能够让父母接受,让自己感觉快乐的行为,就是“是”,否则就是“非”。因此,家长必须先建立是与非的正确观念。那么怎么确定自己的观念正确呢?由于每个孩子的气质不同,成长环境有别,我们不能期待由国家来颁布一个是非标准,只能由家长通过学习,自己去掌握一个正确的方向,例如,选购一两本认为比较靠谱的亲子教育著作,认真阅读,在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与能力发展体验过程的同时,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确定几个大原则,例如:·不会妨害他人,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不会伤害自身健康,或造成危险事故;·符合孩子的个人特质和能力发展需要;·有助于亲情正面发展,促进家庭和谐;·孩子能力可及,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的活动,都是“做对了”的事,相反,就是做错了,需要纠正。但是,即使孩子做错了,也别一开口就批评。即使你只是批评,孩子都会感觉你在骂他,不敢再和你面对面谈话。
原则上,我们要求每个家长都能够通过“有质量的陪伴”,在发展孩子的认知经验的同时,建立孩子的是非观念。这就是所谓“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正面教养”。但是,在孩子成长的漫长岁月中,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是情绪冲动下做了不该做的事,或是不知道那件事不可做而为了好奇或展示自己的能力就去做了,或是因为不小心或做了力不能及的事出了差错或搞砸了事,这些事随时都会发生,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应对?首先,就是保持情绪稳定,应用我建议的“三秒钟掐灭怒火”的战略(参考《教养智能》书中的平息怒火的策略),提醒自己:“孩子就是这样!”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接着,蹲下去,以柔和的眼神平视孩子,表示对他的理解,平复孩子的激动情绪。再接着,在孩子已经接受抚慰下,开始引导孩子分析自己的行为,找出不该做这件事的原因。必须让孩子自己来说。只要孩子开口说,他就必须思考,这样,右脑立刻连接左脑,左脑的理性思考开始接管了右脑的情感冲动,孩子控制了自己的情绪。紧接着,引导孩子想一想,有哪一些事能做可做,让他找到第二个选择。这样,孩子无论是行动上或精神上对感觉到“有路可走”,问题已经解决了大半——改变,便从这里开始。
给予家长的座右铭孩子做了你不能接受的事,别忙着教训,要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讨论,引导孩子去做能做可做的事,孩子做了,觉得这样做更快乐,于是就会放弃做了不快乐的事,这就是改变。因此,引导孩子去做“对的事”,这才是教养之道。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