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很“抠门”。每次哥哥来家里玩,临走总要带走一件玩具,弄得小安哇哇大哭。开始家长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认为是小朋友的物权意识,甚至有时还笑着说他抠门。后来问题出现了,他变得不太喜欢小朋友来家里做客,看到小朋友玩他的玩具,会盯着别人问:“你就是玩玩,不会拿走吧?”他不愿意让别人动他的玩具,也不会跟家长求助,只会嚎啕大哭,或者说“我不要了”“我要找妈妈”之类的话。
直到这个时候,家长才意识到问题所在:从前哥哥要拿走他的玩具,作为家长没有明确地站在他这一边,没有尊重他的意见,忽略了他的感受,甚至还会笑他抠门。于是家长及时做出了调整。前不久,小安哥哥来玩,又说要带走玩具,小安不同意,这时小安的爸爸主动站了出来,明确告诉哥哥:你不能带走,只能在这里玩。过了一会,在两个小朋友嬉笑正欢的时候,哥哥又提出可不可以带走一个玩具的要求,小安当时在兴头上,随口答应了。然后想了一下,跑到爸爸身边汇报,问爸爸的意见,爸爸说只要你答应就可以。小安欢快地跑回去对哥哥说:“可以带走,但你玩几天还要还给我。”
客观地说,每种性格的孩子都可能去分享,也可能不分享。如果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满脑子都想着要把玩具攒起来拿到福利院送给更多的小朋友,那么他此刻会拒绝身边小朋友的请求;如果一个和谐型的孩子忽然想起了之前说好要把玩具送给邻居小强,小强生气了会打人,此刻这个孩子也只好拒绝了身边的这位。那么对于比较强势、占有欲比较强的孩子,他们就不会分享吗?
只有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深刻地认识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