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有着非常丰富的想像力,有理想,有激情,有冲劲,有聪明的头脑。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家想要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想要使企业朝气蓬勃、充满竞争力,积极起用年轻人应该是一个快捷方式。
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前,共青团组建了“少共国际师”,全称叫做“第一军团少年共产国际师”。这支红军部队由近万名青年组成,全师战士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有些战士年仅十四五岁。先后担任该师师长的陈光、吴高群、彭绍辉、曹里怀及第一任政委冯文彬,他们都不过二十几岁,较长时间担任该师政委的肖华上任时年仅19岁。
解放后主管解放军干部工作的罗荣桓元帅常讲:“培养干部只在老干部中打圈子,路子会越走越窄。我们配备干部,不能一律看资格,要重视德才,只要有发展前途,就要认真培养,大胆使用。”所以,他经常把青年干部放到基层去锻炼。经受了锻炼的干部茁壮地成长,很快就被提拔为中高层的领导。有的师政治委员仅20岁左右。
解放军这种不讲资历、不讲身份、只看表现,只看能力的优良传统,很值得企业家学习。既敢于大胆启用年轻人,更要善于发掘干部的好苗子。同时让他们在工作中摔打、磨炼,使他们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大局观,使他们早成大器。
“顺驰军团”在全国有员工将近8000人,很多的年轻人得到器重是其他公司的人所无法想像的。比如顺驰天津滨海分公司的副总才22岁,过了试用期就直接坐上了副总的位子。作为在全国拥有800家连锁机构的大型房地产集团高层领导,35岁的丁毅居然认为自己“廉颇老矣”,他说:“顺驰是属于年轻人的。公司的高层平均年龄在28岁,刚毕业一两年的总经理更比比皆是。像我这样高龄的,其实该算退休人员。”
年轻人还有着一个天然优势,就是来日方长,所以邓小平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他认为“年轻化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第一要保持政治的活力,第二要保持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年轻不行”。
在邓小平这种思想的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企业提拔了一大批年轻人,造就了许多著名的企业以及企业家。当时,青岛市破除了论资排辈的观念,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大胆启用年轻人,海尔的张瑞敏、海信的周厚健、颐中的蒲强、澳柯玛的鲁群生都是在35岁左右就担负了企业的重任。如果不给这些人机会,很难保证这些企业能够像现在这样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