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原意是面具,以此为定义的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每个人从自身中选出来公开于众的一面,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某些不愿显露的隐私。另一类定义是把人格看成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强调个人的可见性行为而轻视人格的不可见因素,认为只须观察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就可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特征。还有人将人格定义为一种控制行为的内在机制,这种内在机制的性质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
虽然定义各有不同,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赞同一个观点,即人格是一种惯常行为。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反应定势的差异形成了各人不同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惯常行为模式才有可能使我们对人的未来行为做出预测,才能作为制定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依据。人格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惯常行为模式加以描述,而您有没有想过惯常行为意味着什么?“做一次好人容易,做一辈子好人难”,同样的道理,想表现什么想掩饰什么在短期内是可能的,但是长期则非常困难。我们常因一件小事改变一生命运的故事而激动,请不要上当,这件小事一定不是所谓的“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必然”。所以不要羡慕一夜成名,那些为之付出的努力只是为了传奇需要而隐去。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人格,一个人长期、稳定的综合特征。
设计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掌握的是人的心理特征中重要的非全面的、稳定的非经常变动的心理特征,这样的心理特征才便于制定计划。所以,在人格的定义中,作者认为下面的定义更适合用于分析: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总和,包括个人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和倾向性等。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个人因素都会通过人格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通过分析人格因素,大致了解员工的整体情况。
为何可从人格较全面地了解一个人?我们可以通过理解人格的起因来回答这个问题。
解释人格起因,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遗传观。几乎所有的人格心理学家都以某些遗传因素作为理论基础,认为它是人格产生的部分根源,只是各学者对遗传以什么方式影响和影响的程度如何有差异。对此天赋说和经验论两派有激烈的争论,天赋说认为人的某些重要秉性由遗传决定,而经验论认为个人的主要秉性由经验作用形成。根据遗传观,可以通过人格了解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及家庭背景。第二,社会文化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人格是人们扮演各种角色的综合体,社会对每一个角色的可接受行为都作了限制,如果不遵行这些规范,就会面临某种社会压力。文化强烈地影响着不同社会等级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每位学者都承认这一事实,但是他们强调的程度不同。根据此观点,可以通过人格了解一个人曾经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环境。第三,学习论。强调学习论的理论学家是经验论的代表,认为人格是别人对自己生存行为进行奖赏的结果。受到奖赏的行为易于持久,而受到忽视的行为就会消失。人格的形成可以通过控制奖赏来加以制约,认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根据此观点,可以通过人格了解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第四,存在——人本主义。持该观点的人对人格的起因采取轻视甚至忽视的态度,他们更看重存在意味着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存在。根据此观点,可以通过人格了解员工现在的状况如何。第五,潜意识机制。认为行为方式的根本起因是潜意识,探求它们非常复杂,需要一套复杂的方法。该理论与存在——人本主义相对立,它关注寻找行为的潜在起因。根据此观点,可以通过人格去发现一些影响员工的潜在原因。
以上观点几乎在每一种人格理论中都有体现,所以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作为人格的起因更为合理。关于人格的起因,可以概括为:遗传、学习、文化——社会、自我意识、特质和潜意识机制。
通过了解人格的起因,可以进一步地理解为什么人格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它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人的特性,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